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
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比 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入党个人自传范文暗喻借喻。
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明喻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 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物】:在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修辞手法的作用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西红柿鸡蛋面图片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排 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要三个以上!
排比: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要三个以上!
、【对 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连续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间隔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 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反问: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 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幼儿园绘画图片
(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一、【借 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借代-----如:不拿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特征代本体):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
      (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  开锅。
      (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十二、【反 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三、【对 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江湖儿女影评
十四、【顶
  用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顶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余家辉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且联首与联脚也顶)。
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十五、【联想】: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十六、【通感】:“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十七、【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十八、【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