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官体: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它继承了六朝“宫体诗”传统,婉媚工整,在形式上重视声律、用典,所写内容也大多是一些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
2、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诗文齐名,当时称为王、杨、卢、骆,号称四杰。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的作品逐渐摆脱齐、梁以来的绮丽颓靡习气,在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王孟: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他们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田园诗派又叫王孟诗派。
4、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二人都善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5、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誉称。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世贞认为唐诗七绝只有他可以和李白争胜,列为“神品”,故有此称。
6、诗仙:指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诗歌往往脱去笔墨蹊径,不受常规所限制,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诗歌总体特征是豪放飘逸,富有丰富神奇的想象、炽烈端直的情感、阔大高远的境界及浓郁的浪漫主义彩等特征。题材所选意象和创造的意境皆与神仙有关,他被称为诗仙也与他学神仙的思想有关。
7、诗圣: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其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8、诗豪: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刘禹锡。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才学过人,气度非凡豪迈;政治上即使被贬,他也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屡挫屡奋;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诗的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9、诗鬼:中唐诗人李贺。其人风格灰颓唐、诡异;其诗以富于浪漫彩的奇情异想和幽峭冷艳的语言艺术独树一帜,在中唐诗坛大放光彩。他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喜用“鬼、泣、死、血”字。
10、古文运动:贞元中至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喝柳宗元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一次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和文风的改革,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它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体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11、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者是中唐写实讽喻诗派的主要代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
12、孟诗韩笔:指中唐时期的两位诗人孟郊、韩愈。二者都能硬语盘空,精思独造,但韩气豪,孟思深;韩擅文,孟工诗。因此称“孟诗韩笔”
13、郊寒岛瘦:语出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郊寒岛瘦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因此并称为“郊寒岛瘦”。后人遂以指凄苦的诗文意境风格。
14、小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为了和盛唐李杜相区别,人们习惯地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小李杜并称,主要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其实二者诗歌风格并不一致。
15、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
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论述题:
1 试以“三吏”、“三别”为例,简要分析杜甫爱国、爱民思想变化的阶段性。
答:三吏”、“三别”--杜甫所作组诗名。共包括六首诗:《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总称“三
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这组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诗人由洛阳至华州沿途所见安史之乱中的社会情景,深刻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了作者忧时丧乱、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阶段的忠君、爱国、爱民思想在组诗“三吏”“三别”中发生了三个阶段性变化。
忠君爱国阶段。作者在《新安吏》中看到未成年的中男征召入伍的悲苦,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此处杜甫表现得是忠君爱国思想。
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统治者复杂、矛盾的感情。作者路过新安、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3)忧国爱民阶段。到了这个阶段诗人没有表明对王朝、统治者的拥护,而更倾向于忧国忧民。《新婚别》中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让人同情;《垂老别》中的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与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
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由此可见,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与忠君思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2 简述杜甫的生平及其沉郁诗风发展的关系。
(一)读书游历时期:
1、杜甫早慧,“七龄思正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2、“往昔十五四,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3、十九岁前后,出游晋魏齐赵诸地。
4、与李白、高适、岑参等聚首梁宋。“昔与高李辈,晚登单父台。”
5、与李白等游历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回到长安,准备应试。“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总结: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少年时期的刻苦学习,使诗人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青年时期的四出漫游,又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著名诗人文人的互相切磋,更提高了诗人的写作素养。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盛世青年,杜甫保持着不断进取、终获成功的锐气。“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扬的精神,为日后沉郁诗风的形成埋下了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二)困居长安十年
1、参加天宝六年制科考试,被无理黜落。“且随诸彦后,方觊薄才伸。”
2、先后投书韦济、张、韦见素、歌舒翰等权贵,请求推荐,没有着落。
王维田园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3、向唐玄宗进《雕赋》、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南郊赋》),待制集贤院。“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
4、授河西县尉,不就。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从八品下)。
5、请假回奉先探亲。写《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总结:此间,与文人郑虔、苏源明等交密。“忘形到尔汝。”困居长安的十年,诗人过的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穷困生活,遭白眼的生活,“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生活,使诗人备尝艰辛;但同时,生活,又使诗人饱览世情。虽然诗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穷困,但反过来,诗人的精神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富有:“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经过长安十年困顿生活的磨练,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在精神境界方面,还是风格技巧方面,都较前一时期有质的飞跃,达到了当时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为杜甫沉郁诗风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诗歌风格也变放声高歌为慷慨悲歌。
(三)为官及弃官逃难时期(公元756~759)
1、安史乱起,携家避难鄜州。
2、闻肃宗即位,赴灵武勤王,中路为禄山叛军俘获。
3、冒死逃出京城,赴凤翔,授左拾遗(从八品上)。
4、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坐贬华州司功参军。
5、官禄入不敷出,弃官避难。
总结:天宝之乱,杜甫从为官至弃官,前后虽不足四年,但诗人的诗歌创作,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这几年中,诗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北征》、《羌村三首》、《述怀》、《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等名作,特别是“三吏”、“三别”的写作,更标志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颠峰,奠定了杜诗的“诗史”地位,也是杜甫沉郁诗风发展的黄金时期。
(四)飘泊西南时期(公元759~770)
1、发秦州。《发秦州》:“无食思乐土,无衣思南州。”
2、趋成都,建草堂。“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剑南春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3、严武尹成都,给杜甫以资助。
4、严武入朝,徐知道反,避乱离草堂。“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5、严武回,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6、严武死,杜甫离蜀东下,寄住夔州。“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醉里纵为客,诗成觉有神”。
7、东下江汉岳阳,客死舟中。“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总结:杜甫飘泊西南十余年,十多年中,除在草堂和云安这两段时间生活较外,其余时间,几乎是在逃难、流浪和乞讨中度过。处境极其困苦艰难。难能可贵的是,不管生活如何困苦,岁月如何艰辛,身体如何衰病,处境如何险恶,诗人的政治热情、爱国热情、创作热情始终旺盛不衰。十余年中,诗人留下了近千首诗作。不仅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艺术技巧更加成熟,感情更加深沉,风格更为突出,是沉郁诗风向更深更广方向继续拓展时期。
3比较分析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异同。
答:同:1)、他们继往开来,熔铸陶、谢,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得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在他们的笔下,抒情和写景有机融合;
2)、他们的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风格、情调丰富多彩,语言自然而又精炼、准确。3)、在思想作风上都以“高人”、“隐士”著称,在诗歌体裁上有共同的好尚,都擅长五言诗。异:1)、王维诗题材广
阔,内容丰富,除山水田园诗外,政治感遇诗和游侠、边塞成就也很高,他的诗大多借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用乐府古题来写怀抱、抒发感慨,诗作大体以无言为主,但年轻时他还擅长七言歌行体。孟诗题材狭窄,所表现的往往是其村居闲情逸致和游赏山水时的情致襟怀。
2)、王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统一,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各人感情。孟浩然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并不断地在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着,作者的感情是直抒出来的。这种抒发往往淡而有致,余味无穷。3)、王维的诗,静中有动,往往以动显静,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孟诗中,首先使人感觉到的,是诗人情感的波动,他所描绘的往往是静美,万籁俱静的。
4)、王维诗是以清秀精工著称,语言锤炼,时有警策之句,行人耳目的“诗眼”;对景物的描摹,则善与彩绘。孟诗清新自然,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平淡,擅长白描手法。
5)、王维诗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孟诗则不甚明显。王诗丰润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诗清淡而韵味悠长。
4试论王维诗歌的风格特征。
答:1)内容: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A多样性:题材多样,有边塞诗《从军行》、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禅诗《过香积寺》、酬赠《送元二使安西》等;B独特性:儒、道、佛、禅的结合。
2)境界:诗画乐的统一:A视觉与听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B、线条与彩:《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精确地捕捉景物的变化,通过合理的构图、和谐的泽,显示事物之间远近、高低等空间关系以及动静、疏密等的配合,使画面通过近体诗队长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更具映衬之美。3)技法:艺术辨证的完美统一;艺术辩证法的完美统一:远近、虚实、冷热、疏密、动静。例如《山居秋暝》描写秋夜山中清新静谧之美,不仅具有构图美、彩美,而且呈现难得的动态美。
4情味:浓厚的禅趣A认识:B体现:静、闲、空;C、方式:关照万物、关照自然
5结合具体作品,试论高适、岑参诗歌风格之异同。
答:相同之处:1)边疆得壮怀与功名受挫的悲愤相纠结:高适“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某”;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2)明朗超脱的精神与豁达狂放的风度相表里:高适“且与少年饮酒美酒,往来涉猎西山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人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3)险恶的边塞生活为一往无前得精神所统摄:高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岑参:“万箭千万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师友师传续录》)。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具体的不同点是:1)形象塑造——直陈胸臆与借形象说话:高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技巧——“以常感人”与“以奇制胜”,如:高适的《燕歌行》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常见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结构——严谨与灵活:高适的《燕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借鉴了他人的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语言——质直与清俊:高适诗的语言精练整饬,又平易流畅,如《燕歌行》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诗句,宛如一幅幅画面,互相照应对比,引起读者的
联想思索,揭示出比画面本身更为丰富的内容。岑参诗的语言清新俊逸,大胆新奇,如《白雪歌》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把漫天大雪比作春日遍地盛开的理化,使严寒的冬天充满浓郁的春意,把雪景写得壮观可爱。
6结合具体作品,试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1)、风格豪放飘逸:李白诗歌之所以形成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是由于他在作品中表现出轻视世俗,飘逸洒脱而又浓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彩。同时,也由于他作品的格调清新奔放,豪爽俊逸,具有超凡绝世的韵味,造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往往通过“我”来凸现鲜明的自我形象: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入京求功业时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是政治上失意时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是思念长安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想念朋友时
这种“我”的反复出现,体现出李白豪放、率真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为诗篇造成一种气势的亲切感。李白诗中的山水,也是诗人主观感情和个性的影子,带有他本人的个性彩。诗中的山水,已成为李白的山、李白的水,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崇高的美感,山水形象与其性格浑然一体。如
写山峰:“连峰去天不赢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写长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2)、想象丰富奇特
写黄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吟颂的是黄河中游峡谷段的壮观景,登华山顶,望见黄河如一条线般,仿佛自天而降。把黄河想像成线。
写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飞泄而下的瀑布想象成银河。
写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