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做好事的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华人首富 李嘉诚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一个人是否优秀就是看他的习惯如何。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有没有一些好习惯。 
习惯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自动化的增加程度不断递减,直到达到稳定,则认为习惯已经形成。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需要21天。对于希望养成某些习惯的人们来说,坚持最重要。坚持就是胜利! 
初一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习惯是由于重复或有意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行动需要的具有神经过程稳定联系的方式。 
1.文明礼貌习惯
“一个人有好的礼仪习惯,可以让他在人中更受欢迎。”
一要学习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教育新生掌握并会使用。
二是认识到文明礼貌习惯对自身的发展成长的重要性。
三是对讲文明讲礼貌的同学及时给与表扬,树立典型,逐步形成氛围。
四是利用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大张旗鼓的讲文明礼貌,让文明礼貌走进校园的角角落落。
五是和家长的沟通配合,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在学校中的表现进行融合,让文明礼貌在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上开花结果。
2.遵守纪律习惯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这位化学家回答:“在幼
儿园养成的守纪习惯。”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尊规守纪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 尊纪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必须经常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晓之以厉害,使他们懂得,任何一个人,必然要受到集体、社会、国家纪律和制度的制约。违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违纪就要受到纪律处分。让他们懂得:做为中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为中学生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校园纪律、集体活动纪律、图书馆纪律、食堂纪律等。熟知交通规则、治安条例以及各个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时刻不忘遵守这些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懂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守纪律。 
3.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会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要求孩子能按照身心运行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活动,这将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一生按80年计算,学龄前6年,退休后20年,睡眠约18年,剩下的只有36年时间。36年学习要占去七分之一,工作约占七分之二,剩下的七分之四,一般由自己支配。要知道孩子学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领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盛年不再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深刻内涵,努力培养“今天事情今日做,今日功课今日毕”的习惯,正确处理劳和逸,忙和闲,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要是适当的文体活动、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大脑的疲劳,换得充沛的精力。 
4.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先导。青少年正处于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养成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听讲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听课的效果,不然,就会被动听讲,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可结合布置预习作业进行指导。以语文学科为例,预习一篇新课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预习“课题”,从中了解课文的体裁、内容、结构、中心等。 
B.预习“提示”(“导读”),可以了解作者概况、写作背景、写作特、学习方法及要求等。
 预习“课文”,要通读全文,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要了解“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初步感知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就记叙文而言,应重点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性格等;预习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而对于议论文则要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预习时应做到“浏览”与“精读”相互结合。 
D.预习“练习”(“学习建议”),可以到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E.小结“预习”,总结出预习的收获、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从而为听讲打好基础。
 当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要结合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预习的好处,克服“预习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另外,预习时务必做到步骤落实,内容到位,切忌走过场,切实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2)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一些学生之所以没学好、成绩差,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没有做到专心听讲。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眼、耳、手、脑并用。要教给他们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做到“坐得住、盯得紧、听得进、记得牢”。 
根据长期观察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下列问题,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A.只埋头听,不抬头看。有些同学听讲时,只是埋头记笔记,或者是埋头阅读教科书。应引导学生在听讲时注意抬头看老师的表情、眼神,看老师的板书、演示等,因为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有助于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B.不能抓住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调整自己的听课方法,不管上什么课,都是“听、记、想”。实际上,文理科课程特点各不相同,老师讲课也不是多人一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区别对待。学生上数学课要特别注意老师的讲解、证明过程,要紧紧抓住关键,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上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时,要特别注意认真观察实物、模型、标本和图片,要善于动手做实验,同时要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概念和规律。不过,学生喜欢新奇,往往只被实验现象、实物等所吸引,不注意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只看热闹,不看“门道”,这是应当务必注意的。而语文、外语则主要学习字、词、句、篇等基本知识,是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表达能力的。因此,在语文、外语课上则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认真地听,大胆地说,积极地读和写,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
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等记忆内容相对较多的课程,则要理清思路,善于归纳要点,以利于记忆,要努力做到内容题目化、题目要点化、要点规范化。
 C.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喜欢追逐打闹,这样一来,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再上课听讲时,往往有疲劳感,甚至昏昏欲睡,会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这一点在
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为了保证听课效果,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课间不能剧烈运动,要充分做好身体方面的各种准备。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涌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的经验告诉我们,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确实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 
不仅如此,读书不妨再加上一到,即“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读书须经过“手到”,方可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讲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都应养成随时圈点、批注的习惯。听讲过程中笔不离手,当老师讲到某个对自己有启发的问题时,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重点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被漏掉。做课堂笔记时,要指导学生努力避免两种偏向。 
一种是颠倒了听与记的关系。对老师讲的内容,生怕漏掉了,不分主次,不加选择,只拼命地记,不动脑去想,甚至是教科书上现成的概念、定理等也无一遗漏,结果是一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该理解的理解不了,该记住的也没能记下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习成绩。 另一种是不善于利用教科书做笔记。有些同学也许是出于爱惜课本的考虑,教科书用完,书页上干干净净,了无痕迹,这并不可取(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则另当别论)。事实上,每页书都有许多空白处,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随时记录与本页所讲内容相对应的笔记,这样随学随记,简单方便,再复习利用时也容易查,这也正是所谓“书头笔记法”所要求的。新教材的一些学科,像数学等教科书在编排内容时页边都留出较大的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做好课堂笔记。 
(4)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 
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
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从以下几点。 
A. 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等等,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质疑,即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应试教育学生很少主动质疑,素质教育的今天,已逐渐改变了落后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并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儿童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无所不知为不知,有所不知为有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大力表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众多良好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总的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5)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手段。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因此,一定要指导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学过的内容复习好了,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难免会埋头乱做一气或者照抄别人作业。不少同学之所以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大多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