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命运的作文8篇
性格与命运的作文篇1
  性格可以从出生中继承,也可以后天形成。性格可以是懦弱的、胆怯的和刚刚破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
  当上苍想成为一个人时,他必须先磨练他。魔鬼想要毁灭一个人,他必须先放纵他。巴尔扎克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巴尔扎克可以说是在一个小阁楼上度过了一生。阁楼只有一箭之遥。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他的生活没有白天,没有夜晚,没有娱乐,他总是在写作。和书商打交道时,他们经常被骗。他一生出版了90多本书,但他一生都很穷。他曾经说过:如果我母亲没有给我耐心的性格,我就不会成功地出版这么多书,而且它被黑书商压榨。
  性格决定生活的命运。良好的性格会带来好的命运。如果你懦弱,你怎么会有未来?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说,在我们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克服骄傲。虽然我们尽力隐藏它,克服它,消除它,但是,它仍然是无意识地显露出来的。
  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骄傲,是他父亲对他的溺爱造就了这个人物。从未因富兰克林的过错而责备他。最后,他的一个朋友严厉批评了他,使富兰克林得以改过自新。富兰克林的性格后天形成,最终使富兰克林变得聪明。
  为了履行对这个国家的人民的重大责任,一个人必须首先努力工作,绷紧筋骨,饿死皮肤。在这个国家,人们怎么能让天塌下来呢?你还必须有一个好的性格。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性格?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接受。面对这种负担,不管它有多漫长和痛苦,不管它会经历什么样的伤害和诽谤,不管它会沮丧多少次。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但是在它完成之前,什么也没说。
  性格与命运的作文篇2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以其崭新而爽朗的风格备受后世关注。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为代表,各位作家成就非凡,各领风骚。其中最负盛名者莫如曹植。曹植,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累封为陈王,谥为忍,世称陈思王。曹植文学才华在其兄曹丕之上,政治才干却比不上,加上性格的率性纯真,导致在政治斗争的失败,开始其后生的颠沛生活,报国无门,郁郁而终,可以说,是他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酿成了他的悲剧。
  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植自幼随父转徙于兵旅,如其自言是生乎乱,长乎兵。他亲历战乱,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建安年间,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原,他网罗了不少文学之士,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方便。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以建安为界,他的创作分前后期,前期宽闲安逸,后期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这完全与其性格分不开的。
  曹植曾是一富贵公子,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糜烂生活。《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可以说是整日无所事事。《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整日斗鸡走马的把戏里,前期有些诗篇可看出积极进取之精神,如《白马篇》描写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有些则有慷慨之气,如《赠丁仪》。雅好慷慨为当时建安风气,不独曹植有。这与当时天下大乱人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多而快,慷慨豪迈的情绪四溢,加之曹操这个活样板的榜样力量,时人渴创一番事业。这也是曹植念念不忘去上表自试,望能一展政治抱负的原因之一。
  建安前期,曹植因才干与文学造诣的不凡得到曹操的宠爱。当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各子作赋,植援笔立成,一下子引起曹操的注意,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曹
操因此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认为他是最可定大事,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本来,如果按此照样发展,他会接替曹操之位。但是,偏偏他的诗人的纯真率性慢慢为曹操所看不惯,失掉了宠爱,并招来曹丕对他的猜忌。
  曹操爱惜文才,这从他网罗各文人学士于府中和到大漠去赎回蔡文姬可看出来。但是,作为政治家、兵事家,他更看重政治品质。他不愿意他辛苦一生的江山拱手让人。他逐渐发现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坏毛病。作为诗人,曹植的做法和性格无可厚非,常人会认为此乃诗人之特殊。但作为政治家的继承者,太不稳重,易授人话柄,难以服众。
  有以上的缺点,在曹操眼中已失掉资本,即使没有曹丕的以术相倾,抬高自己,贬低曹植,曹操也不会考虑把王位传给曹植。加上善于机心的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收买人心,致使宫人左右纷纷为他说好话。曹操逐渐把天平倾向曹丕也是必然的。曹丕这一手段后来为隋炀帝所效仿,同样是铺平了通往皇座之道路。不同的是杨勇终于没能逃出生天,曹植则保全了性命。
  在其侄曹睿在位时,曹植仍没有放弃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努力,先后上《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言词激切,发夫至诚。在经历了曹丕的铁笼统治后,
曹植的思想虽有含蓄一面,但对其侄,又露出其率性一面,尽管不如以前的任性而行,有点兵行险着之感。或许是想来个激将法之类。可惜曹睿并不在意,于是曹植只得怅然绝望而死。
  曹植的一生,勋绩在翰墨、赋辞之中,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受自身性格所困,率性而行,结果是葬送了自己。
  性格与命运的作文篇3
  老人常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就是依据一个人的性格判断一个人的一生。
  项羽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卒,却常被诗人作家们谈论,有人认为他与机遇总是擦肩而过,上天亡他,而我认为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灭亡。
  项羽坦诚直率,十分勇猛,是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也是战场上的英雄。可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政治的斗争中屡屡失利。鸿门宴上为了防止刘邦产生误解,他急忙供出内奸曹无伤;面对樊哙的责难,项伯的劝说,他也天真地相信了,还心怀愧疚。他的确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缺少刘邦那样的城府,缺少了善辩的口才和多疑的性格。而这些性格却是古今中外开国国
君都共同拥有的,所以项羽成不了霸业。
习惯决定命运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刘邦说过项羽不善用人。他有范增,却并不对他言听计从。在初期,项羽的力量十分强大,勇者谋臣不在少数,可是项羽个性固执,刚愎自用,对于身边的人们的劝说常常当作耳边风。那是由于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看低了别人的谋略。而刘邦深知自己才能贫庸,于是对张良言听计从。俗话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即使项羽为“人杰”、为“鬼雄”,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人无完人,他一个人又怎能敌过长短互补、精诚结的刘邦兵队呢?
  项羽轻信轻敌。项羽很自大,不善变通。以前,他的确很强大,但是一切都会变的,他只盲目认为自己很强,却不知道要对刘邦日益强大的力量进行适时的遏制。项羽的另一个缺点就是轻信偏信,每一个人都会相信亲人胜过相信谋臣,毕竟血浓于水,项羽相信项伯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过于相信,毫不怀疑。相对刘邦,虽然他十分信任张良,但当张良将项伯告密的事告诉他时,他却小心谨慎地询问原由。每一个开国之君都不会过分信任某人。所以项羽最终只能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