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谈周立波乡土小说的艺术特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
     
一、 故乡农村独特民俗风情的描写--------------------------------------1
二、 对故乡新一代农民的真实刻画----------------------------------------3
三、 对故乡农村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 5                     
参考文献------------------------------------------------------------6
   
周立波,生于1908年, 1979年逝世,湖南益阳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写过一系列以故乡为题材的乡土小说,他成为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作家“茶子花派”的代表作家。其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短篇小说《盖满爹》《山那面人家》等。周立波的系列乡土小说风格别具一格,正如夏赞中所评价的“审美整体上、章法结构上的中国传统气派,民俗画、风情画一般的浓郁有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彩;以及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的众语言等”它是“特定范畴和特定意义上的萌动和显映着乡土基因的美学产物。”基于对现实社
会生活和故乡风土人情的挚爱,周立波在他的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具有本族本地民俗基因的创作艺术风格。他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对党和政府怀着一腔热忱。周立波故乡小说的创作机缘,大都起始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但是,作家并不一味站在政治立场,而是以不同形态的民间性叙事顽强地展示了民间的存在,体现了回归乡土的原生态之美;在审美上显示出巨大的弹性,这种弹性来自于其复杂而和谐的革命干部、归乡游子、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文人四重身份;继承了湖湘文化的传统精神。
    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故乡农村的民俗基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家周立波的系列乡土小说,满怀对家乡的真挚情感,描写了故乡的美丽山水,以及湖南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周立波  作家  乡土小说  民俗风情  艺术风格
周立波,生于1908年, 1979年逝世,湖南益阳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写过一系列以故乡为题材的乡土小说,他成为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作家“茶子花派”的代表作家。其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短篇小说《盖满爹》《山那面人家》等。
1955年初夏,周立波回老家湖南益阳农村“深入生活”,住在桃花仑的竹山湾,直到1962年离
开故乡。作者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多年(包括少年时期)。他熟悉故乡的山水,了解故乡的风情民俗,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无限眷恋。在这里,他触目故乡的土地,感受乡村的巨大变化,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故乡为背景的乡土小说。
周立波的系列乡土小说风格别具一格,正如夏赞中所评价的“审美整体上、章法结构上的中国传统气派,民俗画、风情画一般的浓郁有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彩;以及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的众语言等”①它是“特定范畴和特定意义上的萌动和显映着乡土基因的美学产物。”②基于对现实社会生活和故乡风土人情的挚爱,周立波在他的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具有本族本地民俗基因的创作艺术风格。他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对党和政府怀着一腔热忱。周立波故乡小说的创作机缘,大都起始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但是,作家并不一味站在政治立场,而是以不同形态的民间性叙事顽强地展示了民间的存在,体现了回归乡土的原生态之美;在审美上显示出巨大的弹性,这种弹性来自于其复杂而和谐的革命干部、归乡游子、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文人四重身份;继承了湖湘文化的传统精神。
    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故乡农村的民俗基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么,周立波在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哪些艺术特呢?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对故乡农村独特民俗风情的描写
包含诗意、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呈现出明丽的地方彩。周立波以极大的热情追求着地方特,为我们展示了一卷完整的风俗画,在他的笔下,湖南农村那迷离的月光、翡翠的田野、热闹的蛙鸣等,都得到了精细传神的刻画。周立波的故乡小说创作了近十年,所写的题材十分广泛,从互助组的成立到人民公社的形成,从办农业合作社到农村改革以至恋爱婚姻、教育娱乐和除四害等,都囊括在作家的视野之中。读了他的小说,你也会觉得“仿佛来到了资江之畔那个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民风古老、淳朴而又幸福和欢乐的社会主义山乡”。③你会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个社会主义山乡。
周立波的乡土小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方彩。作者把美丽的乡村景与淳朴的民风交融在一起。
《山那面人家》中,他这样描写乡村的夜:“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
在对故乡人民生活的精细观察中,他把故乡的民习民风和民情铭记在心中,并把自己的审美
理想融入其中。如《禾场上》对乡村夏夜乘凉的场景描写:“男女大小洗完澡,穿着素素净净的衣裳,搬出凉床子,在禾场上歇凉。四到八处,只听见蒲扇拍着脚杆子的声音,人们都在赶蚊子。小孩们有的困在竹凉床子上,听老人们讲故事,有的仰脸指点天上的星光……一只喜鹊,停在横屋的屋脊上,喳喳地叫了几声,又飞走了。对门山边的田里,落沙婆不停地苦楚地啼叫,人们说:‘她要叫七天七夜,才下一只蛋。’鸟类没有接生员,难产的落沙婆无法减轻她的临盆的痛苦”。这是一幅和谐、宁静具有神奇彩的乡村生活画卷。
在《胡桂花》中,写清溪乡为庆国庆十五周年活动时,作者详细地写了戏台、人,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观、有俯视,还有胡桂花丈夫的特。这个画面动静相映,虚实互托,气氛热烈。这幅“社戏图”便是一幅生动传神、独具特的民俗风情画。在《山那面人家》中,作者对湖南农村新婚喜庆的风俗习惯作了细致的刻画,如结婚新房的布置与装饰,要贴红喜字、点红烛,贴鲤鱼、壮猪等图案的窗花,姑娘们还会在新房外听壁脚。“从前,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边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对故乡农村男女新婚习俗的描写,是一幅风景独特的民俗图。
周立波就是这样将丰富的情感、历史的积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等全部融汇在古朴浓厚的乡土风情中,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精微生动的民俗细节是故乡独特民俗基因的真实反映。周立波善于捕捉故乡独特的风俗细节,使作品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如《民兵》里的何锦春上山下乡都唱着当地农民喜欢唱的《十二月望郎》:“三月望郎望花开,桃花开在桃树上,手攀桃树望郎来,望得花开花谢郎不来。”这个唱民歌的风俗细节的真实刻画,使得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散发这扑鼻而来的泥土气息。又如《张润生夫妇》中作者就这样描写杀年猪的场面:
“有的提前脚,有的提后腿,四个人齐心尽力把它扶上了高凳。它叫得更加带劲了。看热闹的男女和孩子围成一个半圆圈,挤得拍密的。杀猪的拿起尖刀时,人里一位堂客连忙用手掩住脸。猪的叫喊由紧急转到了悠长以至消逝了。这些风俗细节的描写,都充分展示了真淳古朴的民俗风情美。
二、对故乡新一代农民的真实刻画
  周立波善于在民俗风情的棉鞋中塑造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故乡小说中,周立波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人物,如《艾嫂子》中聪明朴实的养猪能手艾嫂子,《山乡巨变》中本真
善良,大方却又自私,时新而又古板的亭面糊等。在刻画人物时,周立波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原则。“即使是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如刘雨生,李月辉,盖满爹,按当时流行的创作风气来看,人物头上不但没有理想的光圈和宝气,反而有世俗的窝囊劲。”④周立波紧紧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巧妙地把生活中萌芽的审美意识,周立波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朴素真实,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劳动形象,塑造了不少形象丰满的典型人物。如作者《在一个星期天》就这样写乡里老倌子的劳动过程:“比方,育秧如育婴,要不怕辛苦,夜里得起来,把田里的水尽数放干,好叫苗根扯露水,第二天黑早就要灌水,灌得迟了,太阳一照,秧田会开坼。将来扯秧时,秧蔸子会象葱头子一样,插到田里,不容易活”。农民对育秧工作是多么认真态度。
且看《艾嫂子》中对养猪能手艾嫂子外貌的描写:“穿一件浅蓝大襟罩褂;一条九成新的布裤,也是蓝的,颜略微深一点;脚上是一双草鞋。”这身穿戴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形象。在描写中,周立波还歌颂了农民们正直善良,勤劳朴实,坦荡无私的优秀品质。如在《山那面人家中》,那个社里的保管员在婚礼上,居然跑去看他在地里的红薯苗去了:
“人家结个婚,扯什么国际国内形势罗?”
“你不晓得呀,这叫八股;才讲两股,下边还长呢。”
“将来,应该发明一种机器,安在讲台上,爱讲空话的人一踏上去,就遍身发痒,只顾用手搔痒,口里就讲不下去了。”社长说。
“你为什么开溜?怕比赛吗?”老社长问他。
听那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
“你呀,算是一个好的保管员,可不是一位好的新郎公。”
这真是一位劳动积极的社里保管员。
作家周立波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进步思想和高尚精神,来教育和鼓舞劳动人民,描写农民在由自助组走向合作作化道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劳动热情。如在《桐花没有开》中,就描写了一个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新一代农民福元的形象。 “放了二十五斤盐,福元用篾丝萝装了半箩禾种谷,浸在盐水里。他一手扶住箩筐边,一手伸进箩筐里,把谷子拌了几拌,瘪谷子和有点毛病的谷粒都漂到水面上来了。他用搜箕把它们捞起,倒在缸边一只空箩
里。” 他手脚勤,力气大,会浸种,会育秧,具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对农民有如此细致的描写,只有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作家,才写得出来。
周立波在他的小说中,真实地刻画了一系列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这些农村干部,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党在特定时期农村政策的推行者和实行者,他们谦虚朴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农村建设,关心农民生活,政治思想觉悟高。如《桐花没有开》中的农村干部福元,就是一心为社里,一心为大家的好干部。作者主要接福元妻子对她的数落唠叨,来反村复原的勤劳,公正。“你倒是好,一天到黑只在外边仰,落屋也开会。米桶空了,你也不管。孩子饿得肚子夹凹的,哭哭啼啼问我要饭吃。旧年统销,是哪一个叫你带空头,少要米的?……你是‘又要渍尿,又要睡干床。'”这些话,看来是妻子批评丈夫福元不顾自己的家,其实是赞美福元的一心爱集体,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同时,作者也表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关注,特别是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在上半年农民口粮困难的时候,政府把返销粮亲自送到农民的手中,解决了部分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这种关心感动了农民,也融洽了农民和这些农村干部的关系。如《桐花没有开》中,作者这样写道:“财粮委员同信用社会计一起送来的。财粮说:‘晓得你们没米了’。福元听说,心里一动,两滴眼泪落在饭碗里。他连忙用那沾满泥巴的衣袖擦了擦眼睛。他只顾扒饭,没有夹菜,也不作声。——政府对人民众
生活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