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实现数学生活紧密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诉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意堂课,不同的教室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室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是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室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 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中间站,谁打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 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资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有基本了解时,教师布置一个活动 :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在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起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  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 )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生活处处是课堂
三、数学情景生活化,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景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到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性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画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在学校正北方向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学校的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在及时组织一道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主治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是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
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到其原形,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暂,所以作业生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书等。
用数学的方法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例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市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中和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再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薛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将数学教学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残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时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自由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
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