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落实“双减”政策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认真备课和做好课前预习
为有力落实“双减”政策,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教师应非常重视课前的备课,设计出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预习中,通过课前预习掌握基础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
课前备课要抓好五个要素,即学生、教材、媒介、教法、教师。“备学生”就是要明确他们在数学学习时的兴趣点和心理需求,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备教材”时,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现在提倡的是大单元教学。在“备媒介”时,教师应该重视当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尤其是微课、短视频、电子白板、多媒体,努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备教法”时,要立足于实际,努力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时的压力与负担,生活化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均应该足够重视。在“备教师”时,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授课时的思想和方法是否得当,敢于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以求可以精心备好每一节课。[1]备课时,教师可以使用集体备课、学案导学制与个性化备课结合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集体备课的应用较为广泛。生活处处是课堂
在学生的课前预习这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他们认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在学生的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借助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资料,通过分析和整合制作出微课视频。通常情况下,微课视频的时长可以控制在5 ~10 分钟,向学生直观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让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全方位展示,帮助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设计这一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并设计练习题,例如可以动态呈现几何图形,询问学生哪些是正方形?哪一些是长方形?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节的基础知识点,脑海中成功构建知识体系,然后花费很少的时间讲解基础知识点,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疑点,这势必可以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2]
二、积极打造“三种课堂”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该在课堂结构的创新与优化中狠下功夫,努力打造“三种课堂”。
在打造生本课堂时,教师要坚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更
加自由和灵活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三个要点。第一,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周末在家的时间安排。这一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回忆与思考,并足够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将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巧妙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生互动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第二,教师要确保生本课堂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考虑创设课堂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课堂可以变得“活起来”和“动起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与游戏化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处于一种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家和学校的位置与方向,将教材知识点用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相关的练习题,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对答得快和答得对的学生进行奖励,营造“以赛促学”的良好课堂环境。第三,教师要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不管,必须全程做好课堂管理,要做到一点,即“学生需要的时候才可以出现,学生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出现”。
高效课堂的关键点在于“高效”这两字,最终的目的是“减负提质”。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时,
教师要始终立足于“双减”政策的要求,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点。第一,课堂上要精讲与精练,该讲的知识点要全部讲解,而对于学生无法有效理解且新课标未明确要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少讲或不用讲,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确保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教师要在课堂上巧妙设置疑问,为学生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年历表,让学生观察,并提出“年历表上有哪些特殊日子?”“你经历过哪一些特殊的日子?”这些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有关于“年、月、日”的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第三,教师要在课堂上整合与巧用教学技术,将各种教学手段组合运用,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时的难度和压力。
智慧课堂的打造要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智慧化,以促进学生智慧、灵活地学习。智慧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好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白板和互联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带领他们进行沉浸式学习。打造智慧课堂时要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灵活应用平台资源。搜集各大教育平台上的教学资料,做好分析与整合,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努力实现平台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主要是借助“屏幕捕获”“图形编辑”这两大功能,让静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动态呈现,更加生动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三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操作,甚至可以进行同屏授课讲解,让学生感知到智慧课堂的魅力。[3]
三、积极推进生活化教学
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教师聚焦于“双减”政策和“减负提质”,大胆进行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拉近教材知识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并促使两者有机融合,多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若是有可能,则可以在课堂上全程贯穿生活化教学,带领学生品生活之趣,一方面感知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趣味,另一方面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为了让数学课堂可以变得生活化,满足“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质”要求,教师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发现,体会到一点,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观察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和体重,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高年级的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
数学知识时,不能局限于表面,而是应该试着挖掘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内涵,观察数学美和结构美,在发现数学知识的同时解决好数学问题。二是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便有效丰富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坚持立足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积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至课堂上,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数学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所见的形形的角引入至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量角器以及角的计量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的大小,进行概括与总结。在课后复习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角,并用多种方式测量角的大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很多的乐趣。三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并且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学习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和提炼生活,让他们可以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在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挖掘生活素材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客观看待周围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推进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借助生活化素材,努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和“动起来”。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知识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自然可以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4]
四、强调课堂对话的高质量
某种意义上而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实则是“对话”,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了让课堂教学可以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所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课堂对话质量,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愿意参与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课堂上的对话。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趣的课堂问题,或者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黑洞”的相关知识较为有趣,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理解“数字黑洞”的本质内涵。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0 ~9这十个数字中,你们可以随意选择四个数字,并让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而后将两个数相减,得到结果后继续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字和一个最小的数字,再次相减,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神秘的数字。”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发现各个小组经过思考和计算,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字,即6174。不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些学生说发现了新的神秘
数字,当任意选择三个数字时,通过计算也可以得到一个神秘的数字,甚至是选择五个数时,也可以得到一个神秘的数字。基于学生思考过后所提出的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得到充分的证据。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带着问题进行有趣的探究和验证,可以乐在其中,有效克服了单纯计算的枯燥和乏味。在最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重点解释“数字黑洞”的内涵和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继续试一试,始终都可以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5]
五、创新作业设计思路与方法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非常重视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确保作业的设计可以聚焦于“双减”,努力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要点。第一,要坚持做到“控量减负”,确保时间和效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能超过60 分钟,严格控制好各年级的作业总量。为此,教师应该预做,评估作业总量,确保可以精准作业设计时的要点,避免作业超量。另外,应该坚持做到“家校协同”,由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做好监控,并做好反馈,而后由教师进一步调整作业量和难度。第二,坚持做到“创新增效”,有效提升作业质量,不能单纯性减少作业总量,还应该重点提高课后作
业的质量和价值,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6]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可以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涵养数学精神。此外,可以在数学作业中融入生活元素,以求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到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