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老师建议
一、善用语言表达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
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地开展
1、解释文本的q语言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地理解
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市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局长”。
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
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
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地比喻说:“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
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地感受地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地学习地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
2、形式多样的鼓励普通话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
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
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得很棒、你真棒等。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地鼓励
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说,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
老师发现之后,高兴地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
当然,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
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
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
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
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
并适时地适时地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处处是课堂
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地体现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
在上《弟子规》第九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表演情景“见到老师时(路上、下课后)”,有些同学的表现差强人意。
但是当老师第二天早上来学校上课时,却发现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主动跟老师问好,并让老师先进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