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青春对话、一场追寻红信仰的青春之旅、一场赓续红基因的青春接力。
四川,四川大学学子追溯着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路线,“对话”王右木、吴玉章、杨闇公、郭祝霖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梳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四川大学及四川各地的早期传播路径;
在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子沿循着青年的红足迹,从湖南省立图书馆到湖南第一师范,从新民学会到修业学堂,在青春脚步的求索中厘清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路历程;
在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子寻访着红旗轿车的诞生、发展历程,在一辆辆见证着历史的红旗轿车实物前,切身感受着中国汽车行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在南京、西安、扬州,南京大学学子跟随着一个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平凡步伐,聚焦中国基层党员面貌,用影像记录着一个个“九千万分之一”可爱、可敬的党员形象。
……
这是一场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信仰”对话。自今年1月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红专项活动启动以来,广大高校团组织、省级团委分别组织发动、开展交流、展示分享,1.7万多个项目参与了全国的交流比拼,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共青团“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重走红足迹、追溯红记忆、访谈红人物、挖掘红故事、体悟红文化,感受党的红精神伟力,向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寻心中的答案
100多年前,当时偏处中国西南一隅、信息闭塞的四川,马克思主义是从何时传播的?是由谁最早带入四川的?传播有着怎样的一条路径?
在专业学习中,这些问题引发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叶子的思考和关注。
虽然文献书籍上有着记载,但叶子想通过自己的脚步重走这条路线,去实地感受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寻马克思主义在四川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的答案。中国青年说
“我们梳理了两条调研脉络,第一条是选取川大校友王右木、吴玉章、杨闇公的历史事迹,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大学的传播概况及奠基作用;第二条是选取川大学生袁诗荛、廖恩波、
郭祝霖,了解他们分别在学校、工厂、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作用。”叶子说。
一路调研,叶子和团队成员先后奔赴成都、绵阳、自贡、眉山等地,走进王右木纪念馆、四川大学校史馆及档案馆、自流井老盐场遗址、公义场社区、袁诗荛纪念馆等地,行程1200余公里,走进历史的文字、影像和发生地,寻答案。
1920年,王右木组织“马克思读书会”,并于1922年创办《人声》报,启蒙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吴玉章担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创办《星期日》报刊,积极宣传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1924年,杨闇公组建“中国青年共产党”,成为四川地区党组织的前身……
四川地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脉络清晰了,答案到了。
叶子说,在采访郭祝霖的侄子郭崇虎时,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今年95岁了,我一生都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
“在郭崇虎老先生拿出党徽的那一刻,眼里泛着泪光,他身上传承着革命前辈的红基因,用一生的言行,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叶子说。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张译文而言,她要寻求的答案则是青年的信仰之路经历了什么样的思想历程,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从1911年至1923年,曾在长沙求学、开展革命活动。
张译文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研究、比较和检验各种主义学说,在不断学习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反复比较鉴别而形成的唯一正确选择。
湖南省立图书馆、湖南第一师范、新民学会、修业学堂、岳麓书院、爱晚亭、清水塘,张译文和团队成员沿着青年的革命求索之路进行走访,并从文献史料中考证在每个地方的重要历史活动和思想发展认识,逐步明晰了青年的红信仰之路。
张译文说,百年前的青年胸怀“救国救民”初心,寻救国真理,其路之曲折艰难,其志之坚忍不拔,让调研团队成员感慨万分、敬佩万分。
调研过程期间,张译文团队手绘了一幅《青年长沙红足迹的地图》。地图上清晰地列出青年走过的重要地点,张译文希望通过回顾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探
寻之路,给更多当代青年以启示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