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历史总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八上部分
1、在近代史上,英国之所以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主要是因为
A.虎门销烟对英国的打击最为沉重            B.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21839年,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给首相发出密件,建议向清廷发出通牒,要求其割让一个岛屿给英王陛下。后来英国通过战争达到了该目的。这个“岛屿”是
A.香港岛       B.辽东半岛        C.台湾岛        D.澎湖列岛
31843年的某一天,在英国伦敦造币厂门前停着长长的一队马车,每辆车上都载着写有“大清”字样的木箱,里面装满了银元。这些银元可能是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赔款?
A.《南京条约》        B历史的选择.《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条约的
A.签订时间    B.签订地点  C.内容    D.危害
5“力排众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杨靖宇
6如果要在《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一书中迅速到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你应该查下列哪一目录的内容
A1871:伊犁记    B1894:甲午记    C.1898:变法记  D1900:庚子记
7下面是几位几司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9“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
11在中国近代,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以后出现了右图局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西方列强的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其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13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分组学习活动中,小杨同学收集的材料有
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③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机器,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少年赴美学习科技、工程等学科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A.清朝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商人、资本家兴办企业获得政府的投资    D.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
14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作为“夷”之“长技”?  
A.军事技术 B.科技教育 C.机器生产 D.议会制度
15右图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工匠制造的铁甲舰“平远
    号”。制造此舰的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发展海外贸易    D.进行科学考察
16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17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8近代中国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 新知识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图4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
哪种新思想?
  A.维新变法思想        B.民主与科学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9、《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0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的一段童谣。这段童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
22、下列仁人志士中,主张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是
A                B                  C                D
2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2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  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渡江战役
25辛亥革命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 的。这里的“胜利”是指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成立了中华民国 C.打倒了帝国主义D。改变了中国命运
26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27、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281916年,酷爱文学、思想进步的刘奇想在右图杂志上发表文章。你若是当时杂志的编辑,会建议他选择下列哪一方面的内容?(  )
A.社会需要儒家思想      B.君主立宪是时代的潮流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立足国情,反对全盘西化
29右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以下简短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B.发表《新纪元》一文,歌颂十月革命
C.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D.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
30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思想  C.维护了民族尊严D.挽救了民族危亡
31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给谈生意
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C.镜头三: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
D.镜头四:商人家住北京东交民巷
32、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的“戊戌”、“辛丑”、“辛亥”使用了( 
A.公元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帝号纪年法      D.民国纪年法
33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放崛起之路
34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A.都受到清政府重用              B.都重视学习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35有关以下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其导火线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③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④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管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及至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获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生的先锋作用            B.反映了运动的众性
C.表现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说明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