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汇编
(2012重庆)二、判断题:每项1分,本大题共5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据记载,公元630年~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留学僧僧旻、灵云、惠云等人,依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军事体制和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大国崛起》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划“○”。
(1)大化改新前,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到中国。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等技术。
(3)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4)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5)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
二、判断题:每项1分,本大题共5分。
16.1)(×)(2)(○)(3)(√)(4)(○)(5)(√)
(2012重庆)三、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3分,第18题2分,共5分。
17.清朝疆域辽阔,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城市或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3分)
A.清朝都城:
京师
B.南海
千里石塘
C.南海:
万里长沙
三、填图题:第173分,第182分,共5分。
17.上框A;中框C;下框B。(3分,每空1分)
18.左框A;右框B。(2分,每空1
(2012重庆)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 ,第19题6分 ,第20题7分 ,共1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材料二  大批文化人士及中央级文化团体、报刊移至重庆,重庆成为抗战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战火中成长,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是文化为抗战服务的必然。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整编
    材料三 (14、15世纪)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其他著作,都鲜明地表现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我国文化具有什么特点?1942年4月3日,由郭沫若编写的哪一历史剧在重庆成功首演?(2分)
(3)材料三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1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文化与其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关系?(1分)
四、材料分析题:第196分,第20题分,共13分)
19.1)背景: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1分)诗人:李白。(1分)
  2)特点: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1分)历史剧:《屈原》。(1分)
 (3)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1分)
  4)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文化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文化为时代服务等。(任答1点给1分,但总分不超过1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同等给分。)
(2012河南)21.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两福美术作品,从图中 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
(2)图一、图二两幅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图一、图二所示的美术作品外,你在学习历史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21.(l)图一:交通方式多样化(牛马车、轿子、骆驼)、商业繁荣、城市建筑(城门、桥梁)、店铺、商贩、护城河、城市绿化等。(l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给分):   
图二:沿街店铺、手工作坊、石块街道、服饰等。(l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给分)
2)封建杜会(l 分):手工业、商业等。(l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给分)
3)文物、遗址、遗迹、文字记载等。(1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给分)
(2012陕西)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历史的选择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    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藩。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藩。自此以来,完事休贴。见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
⑴从材料一划线处课看出:秦统一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是  重用人才  。秦统一后,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分管行政  ,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在  明朝  (朝代)被废除。
⑵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使“西域内属”的?有何意义?
措施:打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设置“使者校尉”管理。
意义:沟通了与西域各族的往来,开拓了我国西北边疆。
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藩之间的关系。《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
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姻亲关系;合同为一家;有过冲突,以和为主。
价值:此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
⑶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促进发展是个时代的共同主题,各民族对祖国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2012桂林)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3分)
(3)请你谈谈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1分)
11.(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1分)。匈奴(1分)。
2)鲜卑族(1分)。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答出二点即可,2分)。
3)良好的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1分)。
(2012桂林)13.(8分)分析下列示意图:
图一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图二  美国政治制度示意图
(近代西方典型的政治体制)
请回答: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图一中最高权力者是谁?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3分)
2)根据图二指出美国这一政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你能从图二中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3分)
3)以上两幅示意图反映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13.(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分)。皇帝(1分)。法家(1分)。(2)联邦宪法或者1787年宪法(1分)。三权分立的原则(1分)。孟德斯鸠(1分)。(3)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由专制走向民主或由从集权到分权(1分)。认识: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意思相近即可给分,1分)
(2012恩施)28.材料解析。(10)
    材料一: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  就。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材料二:观看下图(4)
  材料三:新华社印度科钦2012513日电,执行和谐使命——郑和舰环球行”任务的中国海军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13日结束对印度的友好访问,踏上环球航行出访及远洋实习训练的新航程。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明朝都修筑了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他们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  ?(1)
(2)隋朝时建造了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是哪座?(1)为什么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2)
(3)商朝时出现了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的。这是哪种文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