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理念】
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历史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在本书中属于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课,既是对之前文化史内容的总结提升,又为之后的内容奠定基础,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
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立意】
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将多种载体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其发展,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梳理古代和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特定时空中学校教育的内容特点,加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提炼概括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提
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会 “社会存在决定”等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借鉴,培养学生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难点:文化传承过程中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2017级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经过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学习,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博物馆为例,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文化的多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馆,调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通过问题探究和史料分析,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背景去解读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和时政,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文化传承”这个主题,以《国家宝藏》这一精品节目导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借用宣传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为教学的展开渲染气氛。要讲“载体”必须先明确“文化”的概念,区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凝结在物质载体中,由此导入新课。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课本叙述由古代到近代,由中国到外国,内容繁多,教师围绕主题以问题引导,层层展开,先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再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解释历史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和近代大学在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上的作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学生还能够发现不同时期中外学校教育的内容即所传承文化的不同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印刷术的诞生”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阅读基本史事,了解印刷书是怎样一步步诞生的,
完成表格;再引导分析史料,让学生总结印刷术作为重要载体如何传承世界各民族文化。此外,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引导学生了解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职能变化之后,播放《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让学生理解博物馆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国百年以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相关史料,制作课件和导学案。
2、设计问题和学生活动,进行教学预设。
3、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梳理知识脉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国家宝藏》第二季宣传片,其中片头语“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 “在祖先的创造里,到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才能照见中华五千年不变的模样。 ”
教师引导: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现实的疑问需要从自己的历史传统中寻求答案,那么文化的传承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延续就尤为重要。
展示资料:
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
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教师总结,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有形、可见的,精神文化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中。
教师举例,节目中的各省博物馆就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活动: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文化的多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馆。
设计意图:通过热播节目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我们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是因为继承了古人的创造,导入文化的概念,使学生明确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多种载体,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主题探究一: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今中外是通过怎样的学校教育形式传承各自的文化的?
展示材料一:殷商西周时代,巫史掌管文化教育,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内容局限在礼制、法度、宗教神学的范围之内,政教不分。文化知识也属贵族专有,王室设立各种世袭的官职,以保存文献资料,传授文化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互相驳难,终致百家争鸣之势。
                                          ——吴小如 《中国文化史纲要》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文化教育有什么特征,私学产生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叙述概括材料回答“学在官府”,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
教师总结,先秦时期贵族垄断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了解中国学校教育的起源、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教师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
(1)先秦时期的重要特征:学在官府
(2)先秦以后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并存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先秦以后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历程 ,师生合作完成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类梳理不同时期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形成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完整认识,清晰把握其阶段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展示材料,请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两幅插图“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和《白鹿洞书院揭示》及相关史料探究问题并进行论述。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和丞相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 的建议,兴太学,立“五经博士” ,国学遂兴。……太学以儒家经学教育为职任,是汉代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教官是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春秋》。
                                            ——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图片和史料归纳汉朝以后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官学及私学在中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活动:通过知识迁移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官学和私学虽然形式不同,都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解释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探究问题时,能够解释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太学、国子监和书院传播儒学思想,进而理解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官学、私学并行发展,互相补充,保存了文化,为统治者培养人才。
近代以来,大学在保存、发展和传播文化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而中国近代大学在文化教育上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近代中外学校教育的内容自主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思考“近代以后国外和中国通过怎样的学校教育形式来传承各自的文化的?”
学生活动:提取主要信息,用知识结构的形式概括,例如: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大学的起源和不同国家大学的制度和目标不同,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教师活动:在学生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联系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分析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展示材料三 1904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据上表概括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教育内容有何特点,阐述近代中国大学的文化影响。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科图表,概括其特点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大多数学科的设置具有实用性;科目和专业设置近代化。
教师活动:总结近代中国大学培养了实用型的人才,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传播了西方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对近代大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所传承文化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
相比在本国接受学校教育,异域留学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承方式。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留学教育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教师展示图片 
唐朝时来华读书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调动知识背景,加深对近代学校教育的全面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中外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使学生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观,感受近代学子异域求学、改造旧中国的理想和勇气。
主题探究二:书籍浓缩了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印刷书是怎样一步步诞生的?诞生之后的书籍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中如何发挥作用?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印刷书的诞生过程,填写以下空缺内容
时间
人物
成果
历史的选择
意义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105年
东汉蔡伦
改进制成“蔡侯纸”
11世纪
北宋毕昇
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约15世纪中叶
金属活字印刷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分享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史事的梳理了解基础知识,引
发思考。
教师拓展,通过填表学生了解德国人古德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象征着现代印刷术的诞生,但印刷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