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朝的(  )
A.社会习俗
B.区域经济
C.边疆治理
D.丝绸之路
答案:D
解析: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根据题干白练”“安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可供研究唐朝的丝绸之路,D项正确。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开辟丝绸之路
B.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C.购买西域的香料
D.推动西汉与大月氏等政权的友好往来
答案:B
3.张骞出使西域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有人将其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这主要是因为(  )
A.实现了联络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的目的
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C.贩卖丝绸等珍贵商品,获得丰厚利润
D.建立了与大秦帝国直接的经贸联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B项正确。
4.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落,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大多逃亡中原。这一局面(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加速了民族交融
C.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造成唐朝的灭亡
答案:C
解析:河西走廊是联系中原与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被吐蕃控制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
5.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今隶属广东湛江)考察,发现汉朝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最早可能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       B.西汉
C.宋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徐闻县发现了汉朝万岁瓦当、汉墓等,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可知汉朝时期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B项正确。
6.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答案:A
7.泉州清源山脚下有两座修建于唐朝的阿拉伯人的墓葬(下图)。该墓葬可以作为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B.伊斯兰教广泛传播的历史见证
C.中国科技发达的历史见证
D.政府实行开明的历史见证
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不少阿拉伯人经海路来到中国,并在泉州等地区定居,泉州阿拉伯人的墓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A项正确。
8.《后汉书·西域传》中载: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中欧直接交往自此成为主流
D.大秦指的是罗马共和国
答案:A
解析:古罗马的使臣从越南进入中国,说明其走的路线是海路,说明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通,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了唐朝,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
一件大事。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泉州城南,逐渐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与之相应,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
到了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马可·波罗说:我敢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泉州港),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伊本 · 白图泰在这里看到大船百数,小船千余。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海外诸国连接起来,彼此来往频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成书于 14 世纪中期,作者汪大渊长期在泉州生活并经常随海船出海经商。这本著作记录了海外地名二百余处,涉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岛、印尼岛、印度次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和北非。此书写成后,收在当时泉州的地方志内,历史的选择成为当时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这一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尽记录。
——摘编自陈高华《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泉州港兴盛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港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原因:南方经济发展;中西陆路交通阻断;统治者重视;泉州地理位置优越等。表现: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港口繁忙,中外商人水手聚集;中外文化汇流。
(2)历史地位: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成为国际性的海港都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现实意义: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在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 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地方,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正始四年(243),倭国进献倭锦等异域丝绸。滑国进献波斯锦是在南梁天监十五年(516)。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1920世纪,更有各种廉价的混纺丝绸、人造丝绸充斥进来,机器纺织技术也引入中国。
——摘编自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
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时期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状况: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了解最远国家是古罗马帝国;史书对西方部分国家有了初步记述。成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文化世界领先,对西方有一定的吸引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
(2)路径:丝绸之路及新航路。积极作用:政治上,通过丝绸进贡缔结、维持和加强中外友好关系;经济上,西方生产技术传入给中国纺织业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并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二、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面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B.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往来
C.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D.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且根据题干材料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
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B;根据题干材料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3.古代中国无疑处于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
A.大禹治水     B.甘英出使西域
C.张骞凿空    D.班超投笔从戎
答案:C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发生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38,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C项正确。
4.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他还说: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10 000万塞斯特斯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来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  )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罗马已经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答案:B
5.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这说明(  )
A.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茶马古道促进人口迁移
C.跨区域间贸易往来密切
D.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弊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可知反映了茶马古道促进了藏区与川、滇等地跨区域的贸易往来,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国内的贸易,而不是对外贸易,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人口迁移,B项排除;题干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D项。
6.清朝时云南腾冲是中缅贸易的咽喉。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