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节选)
作者:屠格涅夫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3年第04期
        六月里的最后的一天。周围是俄罗斯的千里幅员——我亲爱的家乡。
        整个天空一片蔚蓝。天上只有一朵云彩,似乎是在飘动,似乎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暖和……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东西!
        云雀在鸣啭,大脖子鸽咕咕叫着,燕子无声地飞翔,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温驯地摇尾站着。
        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味,还有草香,并且混杂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已经长得很茂盛,散发出它那浓郁的、好闻的气味。
        一条坡度和缓的深谷。山谷两侧各栽植数行柳树,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下面的树干已经皲裂。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透过清澈的涟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
马车夫
        沿着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薄板屋顶的松木农舍。家家屋顶上,竖着一根装上椋鸟巢的长竿子;家家门檐上,饰着一匹铁铸的扬鬃奔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辉映出彩虹的颜。护窗板上,涂画着插有花束的陶罐。家家农舍前,端端正正摆着一条结实的长凳。猫儿警惕地竖起耳朵,在土台上蜷缩成一团。高高的门槛后面,清凉的前室里一片幽暗。
        我把毛毯铺开,躺在山谷的边缘。周围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香得使人困倦的干草。机灵的农民,把干草铺散在木屋前面:只要再稍稍晒干一点,就可以藏到草棚里去!这样,将来睡在上面有多舒服!
        孩子们长着卷发的小脑袋,从每一堆干草后面钻出来。母鸡晃动着鸡冠,在干草里寻觅着各种小虫。白唇的小狗,在乱草堆里翻滚。
        留着淡褐卷发的小伙子们,穿着下摆束上腰带的干净衬衣,蹬着沉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卸掉了牲口的牛车上,彼此兴致勃勃地谈天、逗笑。
        圆脸的少妇从窗子里探出身来。不知是由于听到了小伙子们说的话,还是因为看到了干草堆上孩子们的嬉闹,她笑了。
        另一个少妇伸出粗壮的胳膊,从井里提上一只湿淋淋的大桶……水桶在绳子上抖动着,摇晃着,滴下一滴滴闪光的水珠。
        我面前站着一个年老的农妇,她穿着新的方格子布裙子,登着新鞋子。
        在她黝黑、精瘦的脖子上,绕着三圈空心的大串珠。花白头发上系着一条带小红点儿的黄头巾。头巾一直遮到已失去神采的眼睛上面。
        但老人的眼睛有礼貌地笑着,布满皱纹的脸上也堆着笑意。也许,老妇已有60多岁年纪了……就是现在也可以看得出来:当年她可是个美人啊!
        她张开晒黑的右手五指,托着一罐刚从地窖里拿出来的、没有脱脂的冷牛奶,罐壁上蒙着许多玻璃珠子似的水汽;左手掌心里,老妇拿给我一大块还冒着热气的面包。她说:“为了健康,吃吧,远方来的客人!”
        雄鸡忽然啼鸣起来,忙碌地拍打着翅膀;拴在圈里的小牛犊和它呼应着,不慌不忙地发出哞哞的叫声。
        “瞧这片燕麦!”传来我马车夫的声音。
        噢,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村生活,是多么富庶、安宁、丰饶啊,是多么的宁静和美好!
        我不禁想到:皇城里圣索菲亚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以及我们城里人正孜孜以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阅读提示】
        《夏感》寥寥数百字,却堪称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精品。文章起笔连用三个比喻,“一锅冷水”、“密密的厚发”、“黛长墙”看似扑拙,却从感觉和视觉上贴切地再现了整个夏天“芊芊细草”、“淡淡绿烟”的特点,勾勒出夏景的宏观。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若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不沉闷;悠悠逸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于是,在声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列夫·托尔斯泰在评价屠格涅夫时曾经这样说道:“屠格涅夫是一位这样的风景大师,在他之后没有人再敢触及风景描写这个题目。他只要三两笔一挥,一幅自然风景便跃然纸上。”
《乡村》是一篇充满对俄罗斯、对农民的深沉的爱的散文。屠格涅夫调动多种感官对农村风物作具体真切的展现,他笔下的景物有声、有、有味,美不胜收。他把自己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也融入那饶有诗情画意的农村凤物之中,无论是夭上的风云或地上的走兽都各有彩,各有特点,合成一幅自由、丰饶、多姿多彩的画图。然而,这画幅又不是平面的画幅、“淡妆浓抹”的点染所能显示的。它是立体的、流动的、香味俱全的“全息”电影小品。
        作文素材
        温水煮青蛙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特别快。但是要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就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锅里水的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一旦温度上升至70℃~80℃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一些启发:
        第一,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才不至于太迟。
        第二,太舒适的环境就是危险临近的时刻。最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并要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第三,要能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
        惰性是青蛙被温水煮死的真实原因,可是为什么有这种惰性呢?大概因为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也可能是满足现状,也可能是对现状不满意但还不足以导致改变,很多人也一样,不拒绝改变,但拒绝被改变。当种种问题就在眼前,要么改变,要么面临淘汰,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爆发,而当种种改变按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时,人会慢慢地默认这种变化,而且会随着这种变化而产生本质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