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改省区T8联考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在设上以青绿为主调,在施时注重手法的变化,彩张弛有度,或浑厚,或轻盈,使画面层次分明,如宝石光彩照人,画中的内容让人观后赞叹,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由演员饰演的展卷人(文物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走”入了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希孟绘制画作,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舞台被巧妙设计成多层同心圆,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圆环相扣,亦是时空相交。当卷轴在舞台上被缓缓打开,左手拉开了“过去”的时间线,右手推动着未来的新图景,那转动不息的舞台仿若镌刻民族记忆的年轮,引领观者踏入时光的循环里。另外,“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
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剧中,除了舞台上的圆装置,还有视频画面中贯穿全场的明月是圆的,织卷人手中的竹盘是圆的,制墨人的石磨是圆的……这些偶然,都让剧中“圆”的寓意愈发朦胧而神秘,也越发自然。在舞台装置的启动下,让人有一种“看一次‘青绿’,启一日中国情”的观后直感,这种精神内涵的承载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远远大于剧作故事本身,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及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
我们不难发现,《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例如在接近尾声部分,饰演画家的演员拿着一幅又一幅的画朝着舞台的后方做“呈上”的动作,这种动作的重复,让观众进入到了希孟的内心世界,似乎与展卷人一样,读懂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展卷人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物,同时通过对画作的研究,进入到了希孟的“世界”。这些都是他对画作进行研究后所产生的“想象”,他的内心深处是想去“探寻”,等到他认为的探寻结束后,他也就与希孟“心灵相通”了。希孟的心愿是“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而展卷人的心愿则是“我知道终有一天,这幅画也会同与它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
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展卷人
能够在希孟的喜乐中感受到自身的喜乐,在希孟的无助中感受到自身的无奈,甚至想要冲破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希孟,帮助他完成这幅画,帮助他解开命运的枷锁,不再被当时的社会所束缚。也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反复介入,才能让观众清晰地明白:这其实是展卷人的世界。他的“平行时空”里住着希孟,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精神境界,也是一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哲学境界,更是一个“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的人生哲理。特别是在剧目的尾声部分,主人公希孟和展卷人隔空对望的瞬间,这一瞬间碰到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明白将个人生命的体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并寄托在创作中,把作品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后,此时的人性和情感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
(摘编自《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后》陈伟科)
材料二:
《只此青绿》是以展卷人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当中的。那么进入到画面当中,每一项工艺都与展卷人这一角产生了联系与互动。在织绢这一舞段当中,舞画面整齐唯美,不失舞蹈本体所产生的美感。但是为了交代清楚展卷人究竟在干什么,画
面中展卷人不断地穿梭跳跃,不免有些破坏画面的美感,使观众在观看角度上有些不知所措。既赞叹画面中的养蚕、制丝、织绢的女子美感中带有质朴,同时又被这种旋转跳跃打断心绪。同时展卷人这一角的笔墨本身就应相对淡化,可见两位导演对这一角的理解尚且不够深刻。站在观众的角度,在大幕拉开、卷轴转开的一刻,观众理应进入展卷入画这沉浸式角当中。对每一项工艺的研究,对希孟的惜才心疼之情,应该是希孟对观众的直接传递,为何要再经他人之情,成为一种间接情感?展卷人这一角的存在,不禁让人想到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离间方法”,有些许荒诞,使得演员与角之间有距离,角与观众之间有距离,无法完全地投入到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当中去。因此这一角的可舞性也不可想象,剧中人为何而舞,泪水为何而流。剧情的每次转折让观众感受展卷人这一角的内心潜台词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我该跳舞了吗?”其次,在对待希孟的感情当中,浓烈情感的来源究竟为何?是对他画出这副旷世名作的艰辛产生的体谅之情?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并非无名无款,而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因此思考将展卷人这一视角交给观众,将所有的游玩山水之乐,体会人间心酸之苦,交给沉浸在入画的观众手中,或许是保留这一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
(豆瓣网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画面彩颇具特,画面内容有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展卷人穿越到北宋,以其所见向观众展示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情景。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舞蹈者反复的“呈上”动作,表达了画家极度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被读懂。
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复杂的现代媒介技术,通过展卷人的话,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无名无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展卷人通过潜心研究,不仅能与画家希孟心心相通,还能读懂他内心的愿望,感受他的精神世界。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把平面的《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整齐唯美的舞蹈表演,但受到展卷人的破坏。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获成功,只因它秉承传统,富于创新,让观众完全进入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D.展卷人这一角的表演采用了布莱希特的“离间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演员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
3.材料一中说“‘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下面解说不能准确阐释中国文化中“圆”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3分)
2022春晚观后感
A.圆有转的意思,俗语称为“圆转”,体现着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
B.“圆”即圆通包容,与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精神相同。
C.“月印万川”是说万千江湖无不映照出圆月之影,能突显现实的圆满。
D.圆为一切生命之源,如同浑沌未开之太极,阴阳圆转,化生万物。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5.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超然客)》大获好评,其中“展卷人”这一角的设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一、(一)
1.D(“通过展卷人的话,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尤名尤款”理解错误。)
2.A(B.“整齐唯美的舞蹈表演”扩大范围,在文中只说到是“织绢这一舞段”。C.“让观众完全进入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错,文中讲的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在大幕拉开、卷轴转开的一刻,观众理应进入展卷入画这沉浸式角当中”。D.“采用了”说法错误,文中是“展卷人这一角的存在,不禁让人想到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极大地影响”说法错误,原文是“尤法完全地投入到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当中去”。(超然客))
3.C(“能突显现实的圆满”理解错误。原文说“明月是圆的”“让剧中‘圆’的寓意愈发朦胧而神秘,也越发自然”。)
4.①论证观点不同。材料一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的《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材料二认为将展卷这一视角交给观众,或许是保留作品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②论证角度不同。材料一立足于《只此青绿》中“展卷人”这一角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材料二则立足于观众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程度和审美愉悦感。(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即可)
5.①让展卷人做舞蹈诗剧叙事发展的线索人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目睹希孟绘制画作的情景,倘祥在富有传奇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②展卷人这一角的设置使观众不仅更深刻地理解画作,而且超越画作内容去领略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及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③展卷人这一角的设置使观众与画家更好共情。在《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也让观众进入到了希孟的内心世界,读懂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句展卷人让观众对这幅《千里江山图》产生无尽的联想,
领悟到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答对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