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把握“石头书”的含义。
2、读好文中的七个疑问句,学习反问句的用法。
3、出人物对话,并学习运用提示语将人物对话写生动。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教学难点:运用提示语将人物对话写生动。
一、导入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收获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我。今天,张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石头书(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怎样的疑问呢?(预设:为什么叫石头书?石头里面有字吗?石头书在哪儿?书和石头有什么关系)
3.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看到题目,都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现在你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到答案吧?那,问明白,探究竟,就是——“刨根问底”(谁来读?预设:个别读,齐读)
4.今天,张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刨根问底”,去揭开充满神秘彩的——石头书。
二、初读课文,读词读句
1.“刨根问底”之前,老师有一些要求:
①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石头书
②边读边思考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2.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张老师可要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第一组:川川磊磊叔叔
①读了这三个词有什么发现?(预设1:他们都是课文的主要人物。预设2:都是人的名字?)
②叔叔是一位——勘探队员(出示词语),勘探队员是什么,谁有预习?(预设:学生先说。出示:“勘
探”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语,勘探队员就是发现地下的矿物并对矿物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
③谁想再和他们打打招呼?(预设:提醒学生读好叠词的轻声。)
咱们接着来:
第二组:地壳好奇藏着
①同桌互读,边读边思考你们有什么发现?
②你还知道他们的另一个读音吗?
地壳好奇藏着
贝壳友好西藏
③什么是地壳呢?(出示图片:地球最外的一层。如果把地球看作鸡蛋的话,地壳就是像是蛋壳。)指导书写“壳”
④一起再来读读这组多音字。
词语难不倒你们,句子是不是也能读得这么流利呢?
第三组:
“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书?哪里有书哇?”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书上有字吗?”
“这书上有画吗?”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①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都带有疑问?预设:都是疑问句。师总结:是啊,有疑而问叫疑问句)
②文中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疑问句呢?(预设:他们想把问题搞明白。)是啊,这就是——刨根问底。
三、精读课文
1.课文中就是这样的你一句我一句吗?我们一起来看:(谁想来演一演)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
“书?那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2.红的部分就是——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告诉我们对话怎么说。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提示语,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位置不同)是呀,我们今后习作时候,就可以学着作者的样子,分段来写对话,用提示语让我们的习作更精彩。
3.那石头书里到底有哪些学问呢?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去刨一刨,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并小组同学相互讨论,把你们的答案用笔画出来。
4.到了吗?谁来说一说,你刨到了什么?
5.出示: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
6.这儿有一对近义词,谁是火眼金睛?(预设:脚印和足迹)他们都是表示留下的痕迹。我们习作时,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样会让我们的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7.谁再来读一读: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那老师想考考你,这有两块石头,你能帮我区分哪块是雨痕,哪块是波痕吗?(预设:上面有点的是雨痕,是雨点打在石头上的痕迹。下面是波浪线,所以是波痕。)你很会观察。“雨痕”会告诉我们——这里曾经下过雨。“波痕”告诉我们——波浪流过这里。
8.除了雨痕和波痕,石头书上还有很多小不点儿,它们有不同的颜——
齐读: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还可能是什么颜?这么多颜,你能想到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预设:五颜六、五彩缤纷、彩斑斓。)
9.想看看美丽的矿物吗?(出示矿物图)
10.石头书这么神奇,谁能通过朗读读出它的味道?
四、拓展小结
1.石头书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文字,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值得我们探究的文字,你还知道那些?
2.石头书里不仅有字,还有许多其他的学问,咱们下节课接着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