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科研深入到“课堂田野”中
从宏观的课程改革的成败,到中观的教学质量,乃至微观的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课堂作为主阵地,是研究者、学校、校长、教师尤为关注的地方。
课堂是一个整体,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对课堂教学的结果归因的话,我们往往轻易可以从以上因素中到各种各样情理之中的原因:在教学质量好的课堂教学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诸多的“先进经验”;在教学质量差的课堂教学里,我们也可以说出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课堂未必真是因为我们所分析出的“好”而“好”,也未必因为我们所分析出的“坏”而“坏”。有时候,循着所谓好的经验去做,收效甚微;花了很多时间去对付那些“研究出来的问题”,仍然收效甚微。
我们好像已经充分认识到课堂应该什么样——理论、经验、规律和规章制度,都规定了课堂就应当是那个样子,不是那个样子就是不对的。可是问题在于,课堂是不是那个样子呢?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每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朝着这个目标去设计课堂的?设计好的课堂落实的怎么样?
当一串问题问出来以后,一串答案或许已经出来了。但是答案怎么会这么容易得到?想一想就能得到的答案,是不是真正的答案呢?
我认为,今后面向课堂的教研工作,应当特别关注一个视角:让教学研究深入到“课堂田野”中去。也就是说,让课堂成为研究者、成为校长、成为教师的田野。对于农民来说,好的收成,一定来源于田野里的耕作;对于教师来说,好的教学质量,也一定来源于田野里的研究和实践。
参与课堂观察,进入到课堂中去研究,至少有这样几点好处:第一,它实际上是分析课堂现状的最好办法;第二,由于观察者长期置身课堂里,他就会对课堂里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课堂问题的把握不是来源于转述,而是第一手的资料;第三,当研究者、管理者经常融入课堂里,可以拉近研究者和管理者与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第四,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时候贴近现实,有根有据,避免“想当然”和“武断”。
深入课堂田野中的观察和我们以往的听课有所区别,对课堂的参与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教育研究技术。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要做到五点:由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与教师一起来讨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由价值判断到效益研究,避免教师反感
或感受过大压力;由教听对立到教听合作,管理者和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课堂田野”里的伙伴关系;由个体观察到合作观察,加强教研组建设、研究团队建设,把这种好的方法真正推广下去;最后,要使课堂观察成为学校里最日常,最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其频次、范围、深度、参与面要保持一定的数量。
案例:
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是区优秀教研组。几年来,团队经常进行主题式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活动,共享教学研究成果,陆续在市、区、校开展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细节研究”等多项专题教学研究活动,这些活动为组内的教师提供了钻研教材、学习理论、课堂实践、互相切磋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以下是团队进行课堂观察的一次活动片段记录:
主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细节研讨
一、首次研讨手记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特级教师高万同将其概括为七个字,即多、碎、浅、乱、急、干、飘。所有的这些现象背后,究其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提问的效度问题,教师的提问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因此,本学期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努力做到提问“适时”“适度”“适量”。
1122日,柏帧教师将执教一节校内研究课——苏教版第七册《石头书》。我们将对这节课进行课堂观察,探究适合学生的小学语文课堂优质问题特征。
观察小组分工:
a组:教师提问研究组,主要研究问题数量对课堂提问效度可能存在的影响。
b组:学生应答研究组,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课后学情问卷调查。
石头书c组:结合ab两组研究阶段结论,通过课堂观察和录像分析研究问题的表达(语言、指向性、逻辑顺序),问题的内容(目的、关注点、开放性、受众面、认知难度)对课堂提问效度的影响。
二、第一次课堂教学
拍摄录像,观察课堂,教学实录在校园网内共享(视频实录略)
三、第一次课堂观察的分析(节选)
a组分析报告:
本节课教师共提问约66个,其中教师备课过程中预设的问题25个,生成的问题41个。66个问题中简单、重复、多余的问题大约30个左右,占总问题的45%
本节课给听课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前面耗时过多,重点教学内容集中在最后的10分钟,这个时间段也成了提问的高频次时间段,10分钟之内提问22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就是前面的教学中教师无效的提问过多过碎,占用了大量的有效时间。
b组分析报告:
本节课中,每个问题都有学生参与,其中有22个问题学生参与度高,达20%以上,学生应答的内容也是准确的。
从整节课中学生的应答情况看,大多数的问题学生都积极参与。
从学生课后做的问卷调查上看,学生觉得本节课的问题不难,比较喜欢需要经过思考、概括回答的问题。但课上学生参与的面并不够广,回答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批人身上。
在课堂观察及学生问卷的基础上,本小组研究了课堂记录。从中可以看到,本节课前面的基础部分耗时很多,后面的教学重点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串联一个个问题,学生无需仔细思考,只要在文中相应内容或依据教师提示就能应答。所以虽然学生参与人数多,应答准确,但问题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
四、第二次课堂教学
现场观课(教学实录略)
五、第二次课堂教学的议课记录(节选)
程宁(教研组长):
第一次教学,a组的数据提示我们,一问到底的课堂,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要避免这种误区,需注意处理好“量”与“质”的问题,要问得精简,问得有效。
马鸿:教师应从提问的内容和表达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教师提问的效能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
柏帧(授课教师):
语文教学课堂优质问题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特征:表述简洁、准确,语句要简单明了,措辞要精当准确,内容要能让学生明白,指向明确。
闵香玉(教学校长):
课堂优质问题还必须是有一定认知难度的。没有思维强度的问题,就不是优质的问题。
朱鲲(观课教师):
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提问的序列性、内在逻辑性及问题的思考价值的。今天柏教师的提问就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规律,可见这也是优质问题的特征。
柏帧(授课教师):
对于提问,我今天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觉得教师要从以“提问”为手段的传授知识的角转向激发学生提问、支持学生解疑的支持者的角。
扎根在“课堂田野”里,不仅是一个理念,更加是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走进课堂田野里,我们再去分析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