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总结合肥创新密码经验
材料1
10月9日,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蔚来汽车中国总部正式启用。
从先进制造基地落子,到中国总部落户,蔚来与合肥的关系,从“合伙人”变成了“一家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说,“蔚来中国将努力为合肥参与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贡献力量。”
在合肥,像博微太赫兹、蔚来汽车这样的科技型龙头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涌现出一批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各领风骚”的企业。
在“创新高地”的建设中,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企业既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重要阵地,更是体现创新价值的载体。企业创新在壮大自身、推动行业进步的同时,还把“合肥”的名字写进了行业发展史,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数据显示:2019年,合肥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39户,较2016年几乎翻了一番,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
材料2
在合肥,园区、基地、平台、众创空间等各式各样的创新载体有很多。在推进应用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发展等方面,它们“功不可没”。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我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在人工智能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进程中,它既是见证者,也是助推者。
2013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声谷”项目正式落地。彼时,为项目设定的目标,即依托科大讯飞在语音产业上的领先优势,通过招商、孵化、投资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项目向这里集聚。
“现在来看,当初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中国声谷”运营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龙头企业更强了,2019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00.79亿元、8.19亿元,而2013年仅为12.54亿元、2.79亿元;另一方面,小企业长大了,一批企业完成了从“想法”到“产品”的
跨越。“截至2019年底,园区企业数突破800户,年产值突破800亿元。”
当然,在入园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语音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其他细分领域的尝试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力争到年底,完成入园企业1000户、年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上述负责人说。
距离“中国声谷”不远,中安创谷科技园一期已经完工,不少企业正装修入驻。纽交所上市公司、全球智能可穿戴龙头华米科技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企业。
“我们与华米有着深度合作,并非是园区和企业那么简单。”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芳说者,中安创谷与华米科技联合设立了安徽首家专注智能软硬件领域的孵化器“中安华米硬客公园”,公司股东安徽省投资集团还与华米共同发起了规模10亿元的发展基金。王芳说,通过“投资+孵化”模式,该产业链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近百亿元。
创新载体“百花齐放”,最大的受益者是科研和创业人员。“它为科研项目落地提供了一个平台”“它在资金上扶持、资源上嫁接,这对创新创业项目是很关键的”“创新载体带来的集聚效应,让我们觉得‘创新创业不再孤单’”
截至目前,合肥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0个,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个。
材料3
包括中科大在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已成为合肥源头创新,以及发展战新产业的“主力军”。在合肥不少重点产业企业的核心岗位,都能见到科大人的身影。
去年,合肥明确,对挂牌企业分阶段给予500万元的奖励资金,较往年多出200万元。照此算来,合肥企业挂牌科创板后,将从省市县三级财政拿到不低于1000万元的奖补。
截至目前,在已经完成科创板挂牌的6家皖企中,有5家来自合肥。
前不久,合肥一则关乎重点产业发展的新闻“霸了屏”:合肥正式启动“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12个重点产业链的“链长”。其中,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
按照相关设计,“链长”听起来不大,但职责却不少。在从业者看来,此举既体现了合肥对重点产业、战新产业的重视,还能从全市层面协调资源给予产业发展支持。
创新是一个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合肥全市上下没有松懈。
“在前不久于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合肥市有关负责人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安徽自贸区挂牌的背景下,合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抓手,把‘创新高地’城市名片擦得更亮。”
问题: 根据材料,总结合肥“创新密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