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问题及路径
秦荣廷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科学家精神是国家在科技强国道路上前行的力量和财富。当前高校创新文
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度注重硬件建设、缺少跨界资源整合、评价机制僵化单一、
人才队伍不稳定等。文章基于聚焦科学家精神内涵和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使命的分
析,提出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转变观念意识,创新文化建设融
入爱国精神教育;资源跨界整合,创新文化建设融入创新精神教育;突出激励机制,创
新文化建设融入求实和奉献精神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融入协同精神教
育;排除不良思想,创新文化建设融入育人精神教育旨在希冀科学家精神嵌入高等教
育,助推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落实和高校育人功能的完善,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2)04-0100-10Vol.41No.42022年7月
第41卷第4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2022DOI:10.19493/jki.issn1673-8004.2022.04.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不断强大和繁荣昌盛需要科技和
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高端科研研发的重要基地,在国家
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文化建设是高等教
育事业的内在需求和本职核心内容。基于此,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是
收稿日期:2021-12-28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重庆高校
创客教育内生动力研究”(20SKSZ051)。
作者简介:秦荣廷(1981—),男,重庆忠县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高校创新
创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科学家精神是引领创新风尚的标志,是实现走向强国的助推器,科学家精神融入创新文化丰富了高等教育育人的要素。当前,国家号召全社会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高校应该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形成人人创新的大好局面。
目前,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研究还不多,大多数学者重点研究如何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张永芳认为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可以强化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教育[3],周福良等提出科学家精神是当代红基因的阐述[4],翟荣惠指出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以转化为学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不竭动力[5]。而学术界研究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论文还较少。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繁荣校园文化[6]。任福君指出创新文化是强国之基[7],同时也认为中国创新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如圈子文化、学风浮躁等问题[8],刘萱、王宏伟对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的调查未将弘扬科学精神纳入学校文化建设[9],俞鼎、盛晓明分析了“构建创新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0],刘德林、邹瞳认为应该尽早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之中[11]。为此,如何有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中是本文研究的聚焦点。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深化和延续,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家精神。追溯历史,五四运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科学精神的发端。按照中国科学社创建人任鸿隽先生所讲,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竺可桢指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是科学精神的实质所在,这些是科学家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分析[12]。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步入了新时代,科学精神集中体现在科学家精神上。那么,科学家精神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3]。一些专家认为,科学家精神是为真理和信仰献身、探索未知和奉献新知的精神[14]。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精神随着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变化而变化,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类人,它不仅具体而且贴近社会生活,科学家始终脱离不了国界分明、价值观各异的不同国度,而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体特有的精神品
质和价值取向[15]。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其中对科学家精神进行阐述和定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严谨治学的求真务实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和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敢于攻关的协同精神;奉献自我、甘为人梯和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①。文中对科学家精神定义不仅包含了“科学的”文化,还有着“人文的”素养,整体构成了中国特的科学家精神。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不断求实创新、勇攀高峰,为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同时,在全国倡导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营造了良好环境。
101
二、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即是“人化”,人类创造了文化精神,但与此同时文化精神又具有引导人、教育人、规范人、提升人的功能和作用[16]。创新文化归属于文化这一大类,是文化的重要子集,创新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本质是文化[17]。科学技术稳步发展是高校创新工作的基石所在,是一种原始性动力,能够助推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国家与社会都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创新文化[18]。
高校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诸如校园环境、实验设备、生活设施、运动场地、教学区域等是高校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价值理念、道德取向等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深层体现;校园管理、学生活动等是高校行为文化的表现;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习惯礼仪等是高校制度文化的表现。
高校创新文化是高校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存在,时刻影响着学校创新工作的开展[19-20]。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和目标,一个国家每一个特定时期有不同的使命,科学家精神能激发科技创新,科学家精神是促进和增强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动力。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1所示。
图1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时代的需求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时代的需求,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但是世界格局瞬息万变,两者同步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作为思维活跃和充满活力朝气的大学生,是科技革命和创新研发的后备人才,科学家精神融入创新文化建设之中是高校创新文化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科学的道路可谓异常艰辛,不是平凡人所能够想到的,科学家要有淡泊物质的心态和追求更高的科研目标理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强烈需要精神支撑。一个国家秦荣廷.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问题及路径
102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要强盛、复兴,就需要科技,科技需要什么,就是需要创新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的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更需要这种精神。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是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职责所在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体系中应包含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1]。创新文化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已,而是牵涉学风和作风的问题。它的主体既是学生,也是高校的党政部门,同时也包括该校的体组织、后勤部门等,只有多方联动才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精准施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点。为此,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作用之一就是培育更多的科学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教育和建设。因而,在创新文化建设中,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胸怀祖国,坚定地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以此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化建设既是高校育人的内在要素,也是国家发展的外在要求[22]。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培养全民科学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弘扬科学家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高校作为学习和再教育的平台,教育环境相对较好,资源较多,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或途径来弘扬科学家精神。如通过高校的陈列馆或校史馆等直观的方式讲述科学家精神,让学生对前辈产生尊重和钦佩之情,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如请优秀的科学家、院士及杰出青年等人士讲述献身科学的人生经历,让师生们感受科学家精神带来的愉悦,并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重庆文理学院是几本四、当前高校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过度重视校园的硬件建设
在高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导致了部分科研工作者或教师难以弘扬创新精神,把追求干部职务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学术上,盲目相信权威,缺乏质疑的态度,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设施设备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略内在文化或软实力的提升。追求教学楼、图书馆、报告厅、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高大上”,而忽略大学的文化精神、大学办学的创新思维和理念等软实力建设。一
所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不仅需要硬实力作保证,还要有软实力作支撑。如果缺乏软实力而只强调硬实力,这样的大学如空中楼阁,只有架子而没有内涵。
(二)资源跨界整合仍有差距,创新文化的活力不够
中国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客观地讲,高校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文化软实力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各高校凝练了不同的大学文化,将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各文化领域资源跨界整合的大学创新文化也越来越受重视,逐渐被大
103
秦荣廷.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意义、问题及路径
众广泛认知,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对跨界资源整合认识不到位,以为就是仅仅靠资金、靠硬件设施投入、靠几个学科的简单堆叠就能推动高校创新文化的发展,这种想法有些欠妥。
大学是一个国家科研和教育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高校创新文化建设需要各种资源的跨界整合,破除封闭思想的束缚,开放包容地接收新鲜事物,创新思维,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和培育创新人才,以此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活力。
(三)评价和激励机制单一化,创新文化效度弱化
评价和激励机制往往决定着教师或学生的职业导向和目标追求。对于教师来讲,“唯职称、唯学历”的观点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经历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背后是评价或激励机制偏颇带来的结果,极大影响了科研工作者、教师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来讲,部分高校将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势必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一些高校,虽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仅仅体现在文本之中,停留在喊口号、写总结、挂条幅等形式上,在具体实施贯彻中,有时依然执行生硬的条条框框,导致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开拓精神缺乏,创新文化效度明显减弱。
(四)教育方式和圈子文化的壁垒,导致创新文化动能不足
教育方式的不恰当亦会影响学生创新的效果,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是部分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敢于提问和质疑的学习态度。加之教师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
另外,“走关系”现象和“圈子”文化一直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现在已经蔓延至学界,导致有些学者讲“义气”而不谈“正气”。圈子里面的都是相互褒扬,时间长了之后极易形成壁垒,创新性动能明显不足,严重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理想信念模糊动摇,追求“捷径”导致创新文化缺失
由于受到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人对理想信念模糊并产生动摇。物质追求可能大于精神追求,诚信的缺失导致学术行为不端,出现了论文、数据、成果等现象,科学研究和创新精神荡然无存,导致搞研究创新的科技人才失去热情,对自己做实验、搞研究持怀疑态度,长此以往,难免使人失去信心。
有些科研人员受利益及名誉诱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追求“捷径”,通过各种方式联络甚至巴结有关专家或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感情和拉拢关系上,而不是追求以促进科学发展、集智攻关的协同研究创新精神,让创新文化渐行渐远。
五、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路径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涉及观念改变、资源配置、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23]。高校应在强调硬实力的同时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并将其融入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通过优化各种资源,破除因循守旧的规则,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自主创新成为师生追求的共同目标,如图2所示。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