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果的文案
看到这个标题,我也很有感触。已经有多久没有手拿着一点食物,背靠一棵参天大树,在斑斑驳驳的阳光下,咀嚼着、回味着。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快乐,一种在某种年代让人觉得有点难为情的快乐,吃着爱吃的食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满眼的老树的沧桑的绿叶。很简单,可现在又觉得很奢侈。空气已经不再新鲜,老树已经很难寻;而食物却又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非常丰富,我们想吃什么有什么,却总又让人觉得现在的食物不那么好吃。印象中好吃的食物总是在过去,其实这又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现在的食物的口味确实不如从前,而另一层则是过去的食物很稀少,我们吃的很用心。让我联想到一句话,廉价的话语永远让人不珍惜。
前一段时间,大家提到慢生活。我极力赞同。我的经历和体会是你在匆忙的赶路过程中会忘记看路边优美的风景。慢下来,漫无目的的游荡,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欣赏周围的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审视自己来时的路,能更好的看见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以确定以后走的路。如果问我,漫无目的外出旅行可以嚼点什么,我向大家推荐贝果。在慢慢地咀嚼中,能享受到咀嚼的快乐,同时还能在咀嚼中,慢慢能体会到这种简单的食物带给你的一种淡淡的幽幽的甜味。
一直想做贝果,只是BBA中的制作条件难住了我。整形好的贝果需要冷藏一晚上。而我家的冰
立春文案箱是已经使用了十年的老冰箱,平时冰箱内都塞得满满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来盛放贝果。所以,一直也没有做。有一天突然想到,冷藏可以放到我们家的阳台上。天气冷的时候,早晨的温度大概在7,8℃的样子。春节后,已经立春了,天气却非常冷,似乎比三九腊月天还要冷一些。正好做贝果。
贝果是一种很特殊的面包,它和我们所熟悉的软面包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品种。它强调的不是松软香甜,而是表皮较厚口感紧致,也就是有嚼劲。既然面包的特性不同,因此从选料到制作处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制作贝果的原材料很简单,高筋粉,水,酵母,盐以及糖化麦芽粉。
糖化麦芽粉就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淀粉水解酶,加入这种酶是为了水解淀粉产生麦芽糖,进而继续水解产生葡萄糖,从而使面团中具有一定浓度的天然糖分,改善面团的味道。我们一般很难买得到糖化麦芽粉,你可以用麦芽糖来代替;如果没有麦芽糖,还可以用蜂蜜和红糖代替。
软面包的水粉比一般情况下要在60%以上,而贝果的面团几乎是水粉比最少的面团,在50%左右。这意味着这种面团是一种很硬的面团。下面就不得不谈到贝果独特的面包皮了。贝果
的面包皮表面光滑,皮厚且韧。就是这一层厚厚的面包皮难住了我。本来,这篇博客都已经快写完了,忽然觉得既然贝果的面包皮很有特,应该写写面包皮形成的原因。于是,我看书上网到的有关面包皮的形成的机理非常少。有关烘烤的过程,是和面包皮的形成相关的。那我们就先了解一下烘烤的过程。
将面团放入烤箱中后,面包的体积会发生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是体积增大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体积不变的阶段。体积增大的阶段发生在面团入炉后的5-7分钟内,随着面包表面温度的升高,形成了面包皮后,面包的体积便不再增长。那么面包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这和面包的烘烤有直接的关系。面包的烘烤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烘烤初期:表皮的形成
刚入炉的生坯,表面温度为30℃左右,首先遇到热空气。热空气中水份会被冷坯冷凝成水珠并附着在其表面。但这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很快水珠会汽化,且面包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到高于100℃,这样表面会干燥,并形成白的薄表皮。
热量向内部传导,内层温度也在上升,短时间内表皮下的温度接近100℃,形成外高内低的
温度梯度分布。而面包中的水份内部较高,所以则由内向外补充,并在表皮下形成蒸发层(因温度接近100℃)。但由于烘烤进行中,内部温度会不断上升,当达到淀粉的糊化温度时(高于50℃),水份会被淀粉结合,这样内部向外补充的水份会越来越少,蒸发层水份会减少,温度会超过100℃,然后面包外皮干燥成一层无水的面包壳(产品吸潮回软后称为面包皮)。
由于面包皮的阻挡作用,以及内部淀粉糊化,往外扩散的水份有限,但温度会不断升高,最终接近100℃,这样蛋白质也会变性。淀粉糊化和蛋白质变性后,面包壳下面部分形成面包心。
我从网上和书上查到的关于面包皮的知识基本就这么多,但是我还是钻了牛角尖,想弄明白在形成面包皮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查到了一些,但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贝果皮厚且韧的问题。于是继续查中文资料,发现没有。查英文资料,却发现面包皮的形成原理现在还不是很明确,国外很新的资料(2012年)仍然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面包皮的形成机理。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中文资料那么少,敢情这还是一个国际化前言问题。而且大部分的机理解释是用数学模型来解释。我是学化学的,只能耐着性子看英文资料。孜孜不倦看了好几天,
才有点赶脚。把我理解的有关面包皮的知识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另外,有和我一样喜欢钻牛角尖的朋友希望能一起探讨。
1.面包皮硬且脆的原因是其水分含量极少。面团一放入烤箱,水分会立刻从面团的表面蒸发导致立刻其含水量比面包内部要少20%左右,等到面包皮形成后,其含水率最低大概在5%左右。我查到的国内的有关烘焙初期的水分冷凝的部分,我觉得不太准确,这个一会儿会谈到。
2.面团放入烤箱后,面团表面的温度虽然上升很快,但是在淀粉凝胶化和蛋白质变性之前,仍然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面团表皮仍具有弹性来保障面团的膨胀。否则一旦面包皮形成,面团就不能膨胀了。所以,烤箱温度越高,面包皮形成的越快;烤箱温度比较低,面包皮形成的较慢。
3.法棍和欧包烘烤的温度很高,为了保证面包膨胀充分且面包皮薄脆,需要通入蒸汽。只有在通入蒸汽后,蒸汽中的水分才能在低温的面团表面冷凝成水珠。这层水珠有两层作用:第一,面团表面较多的水分,有利于保持面团表皮面筋的弹性,能使面团充分膨胀;第二,水分重新蒸发会降低面团表皮的温度。因而,通入蒸汽后,面团膨胀的时间可以延长到10分钟
左右。
4.通入蒸汽后,面团表面有水珠。面团表皮中的淀粉糊化后,直链淀粉会溶解在表面的水珠内。面团内的淀粉水解酶分解淀粉产生糊精和麦芽糖,也会溶解在表面的水珠内。因此面包表皮形成了一个薄薄的溶液层,导致烘烤后面包表皮光滑。贝果是在水中煮过,这也是贝果表皮光滑的原因。
5.普通面包烘烤后,发现表皮有40%左右的淀粉没有发生凝胶化反应。贝果需要在水中煮制2分钟左右,导致表皮凝胶化的程度较高。因此贝果在烘烤的时候有一部分水是很难去除掉的,导致贝果表皮含水量较高,就比较韧。淀粉的凝胶胶化反应是指淀粉颗粒在50-60℃左右,突然大量吸收水分,淀粉的分子向各方向伸展扩散,溶出颗粒体外,扩展开来的淀粉分子之间会互相联结、缠绕,形成一个网状的含水胶体。我们最熟悉的淀粉凝胶体例子是凉粉。
6.贝果表皮比较厚的原因应和它的含水量低有关。含水量低,面团比较紧密,烘烤时热量传递的面团的厚度就会比较厚,所以贝果面包皮比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