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用典
巫山云雨、阳台梦、襄王梦: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 云梦 之台,望 高唐 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 玉 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 巫山 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 之女临去时说:“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台 之下。”
摘句: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唐·李白 清平调词三首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唐·李白 捣衣篇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唐·李白 寄远十一首之六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唐·李白 久别离
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唐·李白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之一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 唐·李白 古风
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 唐·李白 寄远十一首之五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唐·李白 寄远十一首之四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 唐·李白 江上寄巴东故人清平调 李白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唐·李白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 唐·李白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之三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
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以“阳春白雪”喻指高深典雅作品,以“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摘句: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唐·李白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唐·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唐·李白 古风
郢客吟白雪,遗向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为谁传。 唐·李白 古风之二十一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唐·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唐·李白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巫山赋采云,郢路歌白雪。 唐·李白 感遇四首之四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唐·李白 淮海对雪赠傅霭
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唐·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唐·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唐·李白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谢宣城、玄晖、谢守:
指 南朝 齐 谢 字 玄晖,曾任 宣城 太守,故称。 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高宗辅政,以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摘句: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李白 秋登宣城谢北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李白 宣州谢楼钱别校书叔云
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清。 唐·李白 送储邕之武昌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唐·李白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三山怀谢,水澹望长安。 唐·李白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诗。 唐·李白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唐·李白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望长安。 唐·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曾标横浮云,下抚谢肩。 唐·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卿
我吟谢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已没青山空,后来继有殷公。 唐·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宅近青山同谢,门垂碧柳似陶潜。 唐·李白 题东溪公幽居
桃花源、武陵源、避秦: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 武陵 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
“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