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作品与演唱分析
作者:***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作品以及演唱分析,从唱词内容、曲式、旋律、艺术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而展示《一首桃花》深厚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一首桃花》 作品分析 演唱分析
        一、歌曲《一首桃花》创作背景
        歌剧《再别康桥》取材、改编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陈蔚编剧,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雪石作曲,这是国内剧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了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上演,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开创了中国歌剧的一种新形势,同时也成为我国现阶段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以林徽因为线索,描述的是在那段岁月里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歌曲《一首桃花》是最有特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围绕林徽因而展开的,该曲创作于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与徐志摩重逢时所创作的。再见故人,心中泛起无限的回忆,故而写下了这首美丽的诗词《一首桃花》。
        二、《一首桃花》作品分析
        (一)曲式分析
        歌曲《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演唱作品,属于两段体,分为A、B两段。它是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且A段属于宣叙调,B段属于咏叹调。A段描述的是桃花静态的安宁与美丽,B段则是对桃花动态美的表达。歌曲为g小大调,整体速度为行板(Addante)。
        A乐段(13-25)。由四个乐句组成(5+2+2+3+3)。A段使用的拍子是四四拍子,为g小调。A段结束时连接到B段中间有一小段的间奏,这是为转调做准备的。连续的八度一音响将音乐推向高潮。
        B段(27-35),转为降B大调,使用的拍子是四三拍与四四拍的结合与交替。这是歌曲的副歌部分,这时候速度加快,前后紧接,刚进入歌曲B段部分(咏叹调)时候,使用的渐
强的记号(piu mosso),和前面的宣叙调部分在速度和力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快到结束部分的时候,“一瞥一瞥”又弱下来,且转回了g小调。
        (二)旋律特点
        歌曲《一首桃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但没有采用中国惯用的民歌小调作为音乐背景,也没有采用西洋歌剧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曲调。而是采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赵元任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营养,然后通过不断的创新、改造写出的一条特殊的旋律。
        周雪石先生笔下的旋律简单,歌曲《一首桃花》歌词从诗歌入手,让诗歌与旋律相结合。歌曲第一部分是宣叙调,节奏型简单,附点下行连续使用,以及连线部分较多,听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伴奏织体也比较简单,多采用和弦手法突出音乐的微小变化。第二部分是咏叹调,也是全曲的高潮。这是调式调性开始发生了改变,有g小调转到了关系大小调降B调。这时候旋律彩十分鲜明,旋律自然而又流畅,这是一种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释放。这时候节奏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四三拍子和四四拍子的交替出现。最后旋律调式调性又回到了g小调首尾相呼应。
        (三)艺术风格
        歌曲《一首桃花》全曲由钢琴与小提琴合作完成。作者以自然景物为线索,展现瞬间的主观感受。且采用新颖独特的演奏手法和技巧手段,去表达更好的效果,具有印象派风格。
        歌剧《一首桃花》又具有民族性质。任何一首歌曲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时代的背景与社会文化的烘托。这首歌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讲述的是林徽因,徐志摩以及梁思成,金岳霖这些知识分子之间的故事,有爱情,有事业,有民族情怀,有爱国精神。《一首桃花》以林徽因的故事为主线所创作,引用了近代民族音乐的曲风。
        三、《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一)宣叙部分
        这首歌曲描述的事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在演唱中国民歌的时候,不能像唱意大利歌曲那样去咬字,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要采用“说”的形式去表达它。“说”出歌曲的情感,“说”出歌曲的内涵。
        A段部分:“桃花、桃花,”第一个“桃”字在小字二组的“d”上。这个时候需要高位置“挂住”,咬字不能太硬,声音不能猛的炸出来,而是要深情的进入,再做个由强及弱,将气息要
拉住。连贯到后面,“那一树的嫣红,”情绪保持,“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前面有一个八分休止,在演唱时候要保持声断气不断,像是一种延伸。
        “朵朵露凝的娇艳,”这一句是弱起,所以不能唱的太生硬,像说话一样即可。这个“朵”字从小字一组“a”的到小字二组“a”是一个八度的大跳,因此在歌唱的时候要开阔有度,将气息拉紧,嘴巴不要大幅度的乱动,打开嘴巴唱,但是不能失去那种内敛与婉约。“是一些玲珑的字眼”到有意无意间的“生姿顾盼。”这句话一定要顺着前面的歌唱将气息慢慢地、轻轻的缓下来,乐句之间保持连贯,均匀,柔和的音,但要保证气息的流动性。“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顾盼”。这一句户,让人听了多么的憔悴,多么的无奈,有时多么的理智。但是“含着笑”要与前面的连贯起来,不能换气,到后面的空拍才换。这样容易将桃花的美融入到感情之中。
        (二)咏叹部分
        B段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到“在三月的薄唇边。”这是曲中的高潮部分,从中也表达了女主角的那种难得理智,诗中用的是女字旁的“她”,这是对自己的写照,对自己内心的独白,很明显,坦白而又不做作,含蓄而又真诚。这一句话一定要“叹着唱!”因为这是歌
曲的高潮部分,唱到这儿的时候很容易将气息提起来,所以一定要叹下来,唱“看”的时候要做一个渐强,慢慢的将内心的那种热烈的感情释放出来。毕竟这是曲中高潮,所以要做到直抒胸臆。“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唱到这儿的时候要将速度慢,情绪要深沉下来。这时候需要极强的控制,底气要足,还不能太流露。因为他要表达林徽因的那种理性,欲言又止。所以在演唱的时候不仅要保持高位置,气息一点点控制流出。将眼光看向远方,将好像那幅画就在眼前,消失的越来越远。接下来是高潮的反复,感情越来越激昂,但是一定要把握好林徽因的感情基调,唱出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唱出“女神”的委婉、含蓄。”
        参考文献:
        [1]陈学勇.连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2]吴正毅.委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宜宾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