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物形象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物形象分析
引导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部在苏联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我国读者喜爱的、影响了⼏代⼈的世界名著。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本书中⼈物形象的分析,欢迎⼤家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4⽤⾃⼰的战⽃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创作的长篇,⼩说以保尔的⽣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 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阔的历史画⾯和⼈民艰苦卓绝的⽃争⽣活。⼩说获得了巨⼤的成功,受到了同时代⼈的真诚⽽热烈的称赞。⼩说写⼈以叙事为主,同时穿插内⼼独⽩,书信与⽇记,格⾔警句等,使⼈物形象有⾎有⾁,⼩说的全部描写围绕着主⼈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然,在刻画主⼈公性格的时候,⼜从不同的⾓度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以及怎样对待⾰命与个⼈、公与私,⽣与死等重⼤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钢铁战⼠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动,光彩照⼈。当⼀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与骤冷中铸造⽽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代⼈也是在这样的⽃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活⾯前不颓废。”④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代⼈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他曾经说过:“⽣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
⽣命燃烧直到灰烬。”⑥保尔曾说过“⼈最宝贵的东西是⽣命,每个⼈只有⼀次⽣命。因此,⼀个⼈的⼀⽣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悔恨,也不因⼀事⽆成⽽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命和全部精⼒,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类解放⽽⽃争。”⑥就是这段名⾔,这个⼈⽣座右铭,犹如茫茫的⼈⽣⼤海中的⼀座灯塔,⼀盏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在这⽚汪洋⼤海中劈涛斩浪的奋勇向前,驶向⾃⼰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如漫长⼈⽣旅途中的⼀枝⽕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于探索和进取的⼈向着⾃⼰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作为当代青年,丰裕的物质精神享受似乎已经让我们忘记了对于理想的探索和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说⽐较鲜明地塑造了主⼈公保尔与冬妮亚的⼈物形象,⼩说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与精神价值通常从塑造成功的⼈物形象上体现出来,通过分析保尔与冬妮亚鲜明的⼈物性格,来揭⽰⼩说主旨和内在价值,引起当代青年的反思。
1.⼈物分析
1.1 保尔的⼈物性格分析
⼩说主⼈公保尔柯察⾦,出⽣于贫困的铁路⼯⼈家庭,早年丧⽗,全凭母亲替⼈洗⾐做饭维持⽣计。保尔成绩不好,在神⽗家中补课,他把烟灰撒在了⽡西⾥神⽗厨房⾥预备做复活节糕的⾯团上,因⽽被学校开除,⾯对着丑恶嘴脸的教⽗,稚嫩的他选择了如此的⽅式解恨,他没有牵连朋友谢廖沙⽽是独⾃⼀
⼈承担,从这件事情当中,我可以看到年轻保尔个性的⼀⾯,在那个时代⼈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对于还显得有点稚嫩的保尔从⾻
⼦⾥⾯透露出⼀份憎恨,这也就有了他的倔强、固执和反抗,在⽂中,保尔应邀来到冬妮亚家中做客,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家⾥⾯坐满了冬妮亚的朋友,冬妮亚要介绍她的朋友给保尔认识,保尔缺尖刻的说:“⽤不着拿我在这些笨蛋⾯前展览。我和他们坐不到⼀块⼉。也许你喜欢他们,可我恨他们。我不知道你跟他们是朋友,否则我绝不会上你这⼉来。”①从记事开始就有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活,从内⼼深处激励着保尔决不向命运低头,决不向恶势⼒低头,我们可以看到在他当车站⾷堂⼩伙夫的那段时间,他做事的认真吃苦,对于邪恶事情的痛恨、疾恶如仇。朱赫来为了躲避彼得留拉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天,第⼋天晚上,朱赫来出去后就没有回来。⼀次,保尔在回家时看到朱赫来被⼀个⼠兵押着,他果断地把押送兵扑倒,救了朱赫来。当天,朱赫来离开了⼩镇,但保尔被维克托告发,抓到了城防司令部。作者通过这件事情,塑造了保尔⼀个英勇⽆畏的英雄形象,他是通过哥哥阿尔焦姆认识了⽼布什维克朱赫来,朱赫来这个⼈物的出现是保尔⼀⽣的转折点,正是因为他,保尔⾛上了⾰命的道路,保尔救朱赫来合情合理,此举⾸先是出于他对朱赫来的感恩,其次便是他性格坚毅果敢的⼀⾯,再次便是彼得留拉匪帮的恶⾏让他勇敢的迈出了这⼀步。由于波兰贵族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严刑拷打,仍坚强不屈,在经受着⾁体上的折磨与⼼灵上的摧残,年轻的保尔表现出了超⼈的勇⽓,他的沉默不代表内潋⽽是对敌⼈更强硬的回击,他钢铁般坚韧的意志表现的淋
漓尽致。保尔在河畔钓鱼时,认识了林务官的⼥⼉冬妮娅,后来保尔因为解救朱赫来,被关进了监狱,⽽后愚蠢的敌⼈很快错放了他,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家的花园,在冬妮亚家休息补养了半天,怕⾃⼰⼜被抓回去,执意离开了⼩镇,他们约定不忘记对⽅,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漂亮、整洁、⽂雅不像其他富⼈家的孩⼦⼀样瞧不起⼯⼈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对于冬妮亚的爱出⾃⼀个懵懂少年的本⼼,那是任何⼀个⼈都会⾃然产⽣的,对美好,对舒适⽣活的向往,少⼥冬妮亚的出现似乎是给予在苦难中成长的保尔⼼灵上的⼀种慰藉,她就像冬⽇⾥的暖阳,温暖着他受伤的⼼灵。他们彼此之间的喜爱纯洁、浪漫,⽽⼜美好,美好的爱情唤起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精神⽣活的向往,在美好情感的吸引下,保尔开始注重外表的打扮,开始喜欢读书,对于爱情的不经意到来,少年的保尔让我们看到了他刚毅的性格⾥⾯也有铁⾻柔情的⼀⾯。
保尔在与波兰⽩军作战时,炮弹⽚穿透了颅⾻,昏迷了13天后才恢复了知觉,当时他只有17岁。这是当时受伤的记录“青春的活⼒虽然将保尔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然⽽他却瞎了⼀只眼睛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③没有痊愈保尔就出院了。他带着未愈的⾝体,积极地投⼊到战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之中。在筑路的艰苦⽇⼦⾥,零下三⼗多摄⽒度的严寒冻坏了他的双脚,但他没有叫苦也没有退却,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和不屈的精神坚持着,直到最后被伤寒完全袭倒。医⽣诊断的结果
是:“格鲁布性肺炎兼肠伤寒,体温四⼗⼀度五……”①这是两种可怕的病症,⾜以将保尔送到另外⼀个世界去。保尔再次⾯临死亡的考验。在保尔的档案⾥,他的确是死了。在丽达的⽇记⾥,也记载着他死
亡的消息:“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是⾎和汗的结晶,是⽣命和死亡换来的,但是已有两个⼈为他献出了⽣命:克拉维切克和保尔。柯察⾦。”①然⽽奇迹出现了青春再⼀次战胜了死亡。此时的保尔完全可以以⾰命功⾂⾃居,
以⾝体健康为由向组织申请抚恤⾦,在家陪着⽗母疗养⾝体,过上⼀种宁静的⽣活,然⽽为了珍惜岁⽉,为了有所作为,保尔告别了母亲和宁静的乡村⽣活,有⼀次全⾝⼼地投⼊到了⼯作之中。保尔⽤刚强的⽣命告诉了我们“⽣命不息,奋⽃不⽌”。
然⽽,命运是⽆情的。战争中受伤的隐患,⼯作时的劳累过度再次剥夺了他⼯作的能⼒。保尔在全⾝瘫痪、双⽬失明后,⾮常的苦恼,不能⾃拔,他产⽣了⾃杀的念头,⾃杀就等于背叛⾰命,正因为如此,的⼝才那样鄙夷地瞪着保尔的眼睛,于是他以冷酷⽆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说:“⽼兄,你平时说什么要⼲出⼀番英雄的事业来,原来全是纸上谈兵!”③保尔没有被击倒,他⾝残志不残,为了实现归队的愿望,他拿起了笔这个武器以写作来战⽃,写出了划时代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的结尾写道:“他⽇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她拿起新的武器,回到了战⽃的队伍⾥,开始了新的⽣活。”③我们不难想象是怎样的⼀种情形,承受着⾁体上残缺的痛苦,⼼灵深处的煎熬,他没有轻易说放弃,⽽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新的更有益的⽣活,正如他曾在致友⼈的信中写到:“只有我们这样的⼈,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地爱⽣活、爱⽃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作的⼈。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活的全部意义的⼈才不会随便
死去,哪怕只有⼀点机会,就不能放弃⽣
活!”②保尔在家乡养病期间,他曾到烈⼠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致深、振聋发聩的豪⾔壮语:“⼈最宝贵的东西是⽣命,每个⼈只有⼀次⽣命。因此,⼀个⼈的⼀⽣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悔恨,也不因⼀事⽆成⽽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命和全部精⼒,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类解放⽽⽃争。”①就是这段名⾔,这个⼈⽣座右铭,犹如茫茫的⼈⽣⼤海中的⼀座灯塔,⼀盏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在这⽚汪洋⼤海中劈涛斩浪的奋勇向前,驶向⾃⼰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如漫长⼈⽣旅途中的⼀枝⽕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于探索和进取的⼈向着⾃⼰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保尔⽤⾃⼰的实际⾏动诠释着⽣命的意义,他告诉我们⽣命不是为了索取,⽽是为了奉献!保尔最喜欢读的书是《朱译培·加⾥波第》和《⽜虻》,正是这两本书在很⼤程度上启⽰他要坚持不懈,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切困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保尔把⽜虻和斯巴达克斯的讲给⾃⼰的战友听,在空闲的时间他借来各种书读。作者把⼀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保尔呈现在了我们⾯前,与他调⽪捣蛋捉弄神⽗,学习成绩差形成了鲜明的对⽐,在苦难⽣活的磨砺中,保尔由成长到成熟,由个性张扬到内潋,我们看到的是⼀个完完全全的保尔,但他并不完美,他也曾留下遗憾,也曾迷茫。
保尔是⼀个刚毅坚强的⾰命战⼠,他在⼈⽣各个⽅⾯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的严刑拷打⾯前,他宁死不屈;在林弹⾬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命的病魔的搏⽃中,他多次令死神望⽽却
步,创造了“起死回⽣”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个⾰命战⼠的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境界。保尔⼜是⼀个于平凡间伟⼤的英雄⼈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事做起。因此,保尔是伟⼤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命的烈⽕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是⼀个有⾎有⾁的,让⼈感到亲切的榜样式⼈物。
1.2 冬妮亚的⼈物性格分析
冬妮亚,她是林务官的⼥⼉,也是保尔·柯察⾦少年时代的初恋情⼈,她⾃幼⽣活在资产阶级贵族家庭,⼀次她巧遇了在河畔钓鱼的保尔,由于和她⼀起的波兰贵族维克多的蛮横,保尔动⼿打了他,从那时起冬妮亚便喜欢上了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后来⼜⼀次冬妮亚在湖边读书发现了正在游泳的保尔,他们⼀起聊天成了朋友。⼩说中保尔代表的是⽆产阶级,冬妮亚则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在那个时代,⼈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和压迫⼈的痛苦,按理说作者应该对代表资产阶级的冬妮亚持以批判的态度,可是在冬妮亚⼈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个漂亮、整洁、⽂雅,不像其他富⼈家的孩⼦⼀样瞧不起⼯⼈的冬妮亚,保尔也正是被这样的⼈物形象所深深吸引。在⽂中,莉莎曾怀疑冬妮亚“这么说,真有这回事,她想,多么奇怪,冬妮亚竟会突然爱上⼀个—什么⼈?⼀个普通⼯⼈……”③在⼩说故事情节当中保尔因为救朱赫来被抓进了监狱,冬妮亚得知保尔被抓⾛了,⼼急如焚,她独⾃⼀⼈徘徊在保尔家的门⼝。等待着保尔的出现。⼩说中是这样描写的“莉莎问:‘冬妮亚,亲爱的,你⾮常担⼼吗?’冬妮亚神情恍惚的回答:‘不,也许维克多⽐我想象的要正直些’”①。还有在⽂中冬妮亚⾃⾔⾃语道:“‘为什么我昨天
晚上不来呢?难道,难道真会那样吗?她⼼头的负担更重了’”①,从冬妮亚的这两句语⾔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个善良体贴温柔的冬妮亚,她爱保尔,因为没有见到保尔,所以很是担⼼,她深怕他会出什么事。在那个年代,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级,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地位,正是因为这样,我认为作者对冬妮亚的描写是⽤⼼的,由不能牵挂到相融,再到最后的分离,这⼀系列的过程正是对当时的社会做⼀个批判,它对⼈性的扭曲、破害。冬妮亚的描写就是⼀个典型,作者对冬妮亚正⾯⼈物形象有⾎有⾁的刻画,是暗藏浮笔的,在⽂中的冬妮亚温柔、美丽、善良,她对保尔的爱出⾃⼀个少⼥的真⼼纯洁⽽⼜浪漫,在⼩说中,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神秘温婉的意象,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
是‘爱情’的代名词”⑦。在⼩说后⾯对冬妮亚的描写中,保尔出院回到了家乡和冬妮亚住到了朋友布朗斯其的家⾥,保尔带着冬妮亚参加城⾥共青团的会议时,因为冬妮亚的着装打扮被同事称作“资产阶级⾛狗”⑤,所以在会议结束后吵了⼀架,两⼈关系最终破裂了,到最后保尔在⼯地附近修⼀辆坏了的列车,在车厢⾥检查电路的时候遇见了结了婚的冬妮亚,这是最后⼀次见⾯。
作者对冬妮亚褒贬不⼀的描写,先是被描写的很可爱,后⼜被谴责为很庸俗的⼀个⼥⼈,这其间巨⼤的反差使之蓦然判若两⼈,前后的性格仿佛失去了基本的联系,我认为这正是作者浮笔之处,⼀个美好的形象突然消失取⽽代之的是丑陋,正是激荡起读者⼼中的涟漪,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我也在猜想,⼩说是以作者⽣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作者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内⼼深处肯定是⾮常⽭盾,乃⾄是⾮常痛
苦的,⼀⽅⾯他与冬妮亚之间⼗分美好的初恋情节,冬妮亚的美丽、纯真,⼀定是深深地镌刻进了他的灵魂之中,使他终⽣难忘,所以,当他⽤⼩说记下那段恋情时,流畅的笔调中⼀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这些⽂字也成为⼩说中最吸引⼈的地⽅,另⼀⽅⾯,冬妮亚最终⼜与他分道扬鑣,这样的事哪怕是性格再坚强的⼈,遇上也难以做到⼼静如⽔。然⽽,⼩说对此的描写却像乌克兰的冬天那样,仅仅宣判似的断定冬妮亚“‘不能钟爱⼯⼈阶级的主义’,因⽽不是‘⾃⼰⼈’”⑧便算了结了这段
情感经历。这样的描写显然是将爱情仅仅归因于政治,过于简单化了,作者把冬妮亚温柔美丽、受过教育、很有修养、热爱读
书的形象深深地镌刻进了读者的脑海当中,⽽没有过多的批判她庸俗、资产阶级贵族丑恶的⼀⾯,通过细微的⼈物描写,很显然作者在塑造冬妮亚这个典型⼈物,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难以忘记那段⼗分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少⼥冬妮亚温暖过他曾经那颗受伤的⼼灵。
2.对保尔与冬妮亚⼈物性格塑造的分析
⼩说中的⼈物描写是为表现⼈物性格,揭⽰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只有把握⼈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说的思想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说围绕着中⼼⼈物保尔展开故事情节,⼩说写⼈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独⽩、书信和⽇记、格⾔警句等,使⼈物形象有⾎有⾁,⼩说通过⼈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的描写⽅式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这⼀⽆产阶级英雄形象,同时
也塑造了冬妮亚这⼀典型⼈物。好的故事当然可以流传于世,但⼀个杰出的典型⼈物性格却更容易永远地活在读者⼼中。作者着重以塑造保尔⼈物性格为中⼼,⽬的就是让读者深刻的感知他的精神价值的存在和⼩说的灵魂所在。⼩说是以刻画保尔这⼀中⼼⼈物性格为中⼼的结构⼩说,⼩说注重于保尔与冬妮亚⼈物的个性、特殊性、复杂性、丰富性的描写,着重塑造保尔与冬妮亚这⼀典型⼈物,并充分揭⽰性格的复杂性。作者将注意⼒集中在⼈物性格,探寻性格的奥秘,描写“⼼灵的内部活动”的知觉⽅⾯,既描写⼈物的⾏动,⼈物在做什么,更描写⼈物为什么这样做,和⼈物这样做的性格因素,以表现⼈物的命运。对⼈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求淋漓尽致的揭⽰。⼈物、情节和环境的细致描写融为⼀体,让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即使在纵的线性的情节发展中,也常常横向扩张出⼴阔的社会⽣活场景,并在这种场景的转换中多⾓度地描写⼈物性格。⼩说就是在通过塑造保尔与冬妮亚⼈物性格这⼀纵的线性的情节发展中,横向的揭⽰少年保尔所⽣活的⾮常⿊暗的社会,沙皇的独裁、官僚的专横、商⼈的贫婪、教会的蒙昧、⼟匪的洗劫、外族的压迫,所有这些把下层穷苦⼈民推进了苦难的深渊,对冬妮亚这⼀典型⼈物的塑造,她以资产阶级贵族的⾝份,但⼜不具有资产阶级贵族丑陋的共性,她以独有的个性魅⼒在那个⿊暗的时代作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灵,就仿佛在寒冬⾥的暖阳,驱逐着穿透内⼼的严寒。对保尔⼈物性格的塑造,他的倔强、刚毅、坚强不屈,英勇⽆畏的形象,就像夜空中划破⿊幕的⼀道闪电,正如作者所说:“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反抗压迫,追寻理想探索⽣命意义的年轻⼀代”⑨。
3.对保尔与冬妮亚短暂情感历程的分析
⼩说中描述了保尔柯察⾦与林务官的⼥⼉冬妮亚,⼥政委丽达和⼯⼈达雅的三段恋情,作者着重描述了保尔与冬妮亚的恋情,⼩说中作者刻画的冬妮亚远离奢华,⾯向精神、温柔美丽、纯洁善良,她不像其他的资产阶级贵族⼀样瞧不起⼯⼈,保尔被她深深吸引,对冬妮亚的爱出⾃⼀个懵懂少年的本⼼,那是任何⼀个⼈都会⾃然产⽣的对美好的向往,冬妮亚也爱上了性格刚强、倔强、热情似⽕的少年保尔。“‘爱情’在读者⼼中随着少⼥冬妮亚的出现⽽滋长并辉煌⼀时,像冬⽇⾥⼀颗⽕烫⽽⼜幽闭倨傲的孤星,但⼜随着成年以后有
着资产阶级本性、庸俗,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作者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中泛起⼀样⽆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特定时代的年轻⼈⼀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深味了爱的崇⾼与难觅”④。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它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在那个时代⼈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和压迫⼈的痛苦,资产阶级贵族的丑陋嘴脸让⼈们深恶痛之,作者塑造的冬妮亚就是⼀个资产阶级贵族的典型形象和保尔代表的⽆产阶级是相互对⽴的,不能相融的,资产阶级认为冬妮亚爱上保尔是堕落,⽆产阶级则认为冬妮亚离开保尔是堕落,虽然我们不能全拿⼈物所⾪属的阶级关系来分析造成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点,因为阶级出⽣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观、价值观、世界观,试想⼀下如果保尔始终忠于对冬妮亚的爱情,那么结局⼀定是爱情的悲剧。
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是彼此的个性,是彼此在不断升华的'精神,但随着保尔在经历了⼀次次⽣与死的考
验,⾎与⽕的洗礼之后,在长期的集体⽣活中,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宣传影响,他开始把个体和集体,精神和物质对⽴起来,并逐渐地⽤集体代替了个体,即把集体阶级等“共同性”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来代替个体⼈格,因此保尔与冬妮亚的分⼿则表明保尔⾝上那刚刚形成的个性的和精神的东西已开始失落。因为保尔已把⾃⼰归于某种更为神圣的事业,并变成了这个事业的⼀部分,按照我的理解,保尔认为爱情不过是⾰命事业的⼀部分,他应该⾸先属于⾰命,然后才属于爱情,作为个体的保尔已经消失了,甚⾄作为主体的保尔也不复存在了。保尔之所以把爱情作为⾰命事业的⼀部分,是因为爱情这种纯粹个体化、私⼈化的⾏为,相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等这些崇⾼的东西,个体的感性需要似乎是⼀种“丑”,将会对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命产⽣不利的影响,因此,保尔反对冬妮亚穿漂亮的裙⼦,因为冬妮亚的裙⼦体现了她的个性追求、个性爱好,⽽以集体主义为本位是不允许个性化的东西存在的,因为你的⾏为越⼤众化,越普及化,越缺乏个性,越会受到推崇。在这个放弃个性意味着放弃⾃由的时刻,可以说冬妮亚也是⾮常痛苦的,在痛苦的抉择中,冬妮亚毅然选择了⾃由,因为保尔那种⾰命式的爱情让她难以忍受。保尔⽤神圣的⾰命事业抹杀了爱情,这就是为什么⼈们对于保尔与冬妮亚的分⼿,总是感到特别地惋惜,因为这⾥包含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不可否认,⼈作为⾃然的⼀部分,⾝上当然有⾃然的成分。保尔和冬妮亚分⼿之后,便感到了对异性的欲望是神圣的⾰命所难以替代的,于是为了增强⾃⼰的意志⼒,他不得不求助于《⽜虻》这部⾰命⼩说。他在《⽜虻》中终于到了答案,即在如何处理爱情与⾰命的关系上,⽜虻是把爱情与⾰命对⽴起
来,为了⾰命应该牺牲爱情。看到这些之后,保尔不但在和冬妮亚分⼿这件事情上感到⼼安理得,⽽且从此之后,他便全⾝⼼地投⼊到⾰命事业中去。⽣活毕竟是丰富多彩的,当在后来的⾰命⼯作⽣活中,再次遇到了⼀个漂亮的⼥性丽达时,保尔不能不为之动⼼,因为和冬妮亚相⽐,丽达没有丝毫的⼩资情调,并且和保尔有着共同的⾰命理想,按理说,丽达应该成为保尔的爱情伴侣,但现在的保尔却对爱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认为爱情将对⾰命带来害处。所以,当丽达向保尔表达爱情时,保尔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当读者读到这⾥时,会对保尔的再⼀次与爱情失之交臂⽽深感惋惜,后来保尔再次与丽达相遇时,也曾对⾃⼰的轻率⾏为表⽰过后悔,但是我们可想⽽知,如果保尔与丽达结合仍然是爱情的悲剧,因为如果摆不好爱情与⾰命的关系,如果不把⼈的
个体⼈格放在本体地位,爱情将会随着⾰命事业的扩⼤和深化,会再次陷⼊危机,凭着丽达要强的性格,凭着保尔执拗的脾⽓,他们的结局必将是悲剧。“在个⼈情感上,保尔也在不断地探索。⽽保尔真正的理想‘伴侣’是达雅,因为达雅是作为保尔
的‘拯救’ 对象出现的,是作为保尔价值的体现者存在的”④,所以说与⼯⼈⼥⼉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爱情,不如说出⾃拯救,“这时的保尔已⾁体残缺⽽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4.⼩说的现实意义
这是⼀部伟⼤的⼩说,⼩说所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对现实社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了21世纪,时代前进了,我们的⽣活也较之保尔时代的⽣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和⽣活条件下,我们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重新审视保尔柯察⾦这个典型,他⾝上所体现出来的⼀些优秀品质即“保尔精神”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且具有⼀种永恒的价值,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最宝贵的东西是⽣命,每个⼈只有⼀次⽣命。因此,⼀个⼈的⼀⽣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悔恨,也不因⼀事⽆成⽽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命和全部精⼒,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类解放⽽⽃争。”①保尔的这段名⾔反映了“保尔精神”的本质,即⼈要有崇⾼的理想和⽬标。它解答了“⼈为什么⽽活着”这样⼀个哲学命题。⼈为什么⽽活着?这是每⼀个⼈都必须⾯临的思考和选择。不同的⼈⽣哲学对此有不同的回答。资产阶级⼈⽣哲学认为:⼈不为⼰,天诛地灭,活着就是为了⾃⼰,因⽽追求的⽬标是个⼈的安逸和享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产阶级的使命是为了解放全⼈类,实现共产主义,⼈活着的⽬的是“为⼈民服务”,其追求的⽬标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的幸福安康。保尔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可以说保尔的⼀⽣是⼀个⾰命者为⽆产阶级⾰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的⼀⽣,是为祖国和⼈民鞠躬尽瘁死⽽后已的⼀⽣。它体现了⼈⽣的意义,实现了⼈⽣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观完美的体现。
保尔的⼀⽣是短暂的,他只活了30多岁。在短暂的⼈⽣旅途中,他历经坎坷,遭受着命运的⽆情打击。但是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被命运所征服。他以顽强的毅⼒和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个有⼀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征服了⼀个⼜⼀个难以攀越的⽣活障碍,⽤⾏动谱写了⼀曲青春的赞歌。保尔坎坷的命运令⼈同情,他那不向命运低头的勇⽓令⼈敬佩,⼈是要有点精神的。保尔这种直⾯⼈⽣,珍惜⽣命,热爱⽣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是⾮常宝贵的。任何⼈在⽣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失败和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消极者怨天尤⼈怨这怨那,结果是在哀叹愤满中虚度光阴,煎熬⼈⽣;积极者⾯对现实不等不靠,积极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战胜命运有所作为,从⽽享受⼈⽣。“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张海迪,被称为‘⽆⼿博⼠’的湘潭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赵⾏良,他们就是保尔这种积极向上精神的化⾝,正是‘保尔精神’拓展了他们的⽣活空间,⿎舞着他们向⾃⼰挑战,向⽣命的极限挑
战”⑤。
在保尔众多的优秀品质中,有⼀种就是爱憎分明的是⾮观。他是⼀个普通⼯⼈的⼉⼦,很早就失去了⽗亲,靠母亲给⼈家当佣⼈挣钱糊⼝,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培养了对劳动⼈命的热爱,对被欺凌被侮辱⼈的同情,对有钱有势骑在⼈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坏蛋们的憎恶和反抗。他义愤地将开⽔浇在车站饭店⽼板⾝上,因为那个恶棍正在欺凌和侮辱⾃⼰的⼥雇员;他毫不⽰弱地⾯对⽐⾃⼰⼤两岁⼜是个出名的打架好⼿和招惹是⾮的家伙的调车场场长的⼉⼦的挑衅,将其打⼊⽔中;他勇敢地向彼得留拉匪兵扑去,解救了地下⼯作者朱赫来;他坚决地同那些盗窃国家财产的⾏为作⽃争,查处了内外勾结盗窃国家公共财产
的⼀批不法分⼦;他毫⽆畏惧地将周财经处长法洛伊打倒在地,揭露了那个家伙玩弄⼥⼈,腐化堕落的丑恶⾏径。保尔的这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是⾮观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保尔这种爱憎分明的⽴场,需要他那种敢于同各种不良⾏为和丑恶想象作⽃争的勇⽓。在事不关⼰⾼⾼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种不良之风盛⾏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保尔精神来与之⽃争,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和环境。我觉得梅益先⽣说的话有道理:“作品内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暂且不去评品,但从作者对信仰,事业以及⼈⽣不断探索追求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来讲,就对后⼈有着巨⼤的启迪作⽤。”④
5.结束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来看这部⼩说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中最优秀的作品之⼀,是⼈们爱不释⼿的读物。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如此富有⽣命⼒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活的教科书’。但在⼀些西⽅学者眼中它只是‘斯⼤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乎只⽤动词’”⑨。⼩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于作者的亲⾝经历,因此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但作者⼜反对把这部⼩说完全看成作家的⾃传,因为“这是⼩说,⽽不是传记”⑥。在保尔⾝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适⽤了典型化的⼿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个⼈,⽽写的是千百万柯察⾦,是为了争取⾃⼰的幸福⽽奋⾝投⼊战⽃的
千百万男⼥!”⑨保尔的形象既是⾃传性的,更是概括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尔基的“⾃传三部曲”⼀样,对⾃传体⼩说的⾰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曲⽣命的赞歌,英雄在岁⽉的风⾬中成长,⽣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命永远都放出核能,愿⽣命永远都光芒闪烁,愿⽣命焕化为友谊的磁场,愿⽣命放射出爱情的电波。英雄的灵魂永不朽,⽣命的歌声⽤不落。本⽂通过对⼩说主⼈公保尔与冬妮亚鲜明⼈物性格的分析对⽐来揭⽰在那个时代青年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和鞭挞资本主义的丑陋与只会作威作福的贵⼈,并揭⽰那个时代青年对于理想的探索和精神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