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家评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引导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部闪烁着崇⾼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命激情的长篇⼩说,我们⼀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评价这部经典作品的。
  名家评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是个契机,它触动了我们⼼弦上的强⾳,我们需要这种⾦属与⾦属间的触动。
  张海迪(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新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边,安德烈这个演员真是选到我⼼⾥去了。
我不喜欢这个丽达,作为乌克兰共青团委书记,她在感情上发⽣这样的转变是不可理解的,也是让⼈⽆法接受的。⼩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特别喜欢丽达,不喜欢冬妮娅。有⼀次要把长头发剪短,我就跟理发师说:“剪个丽达式的短发!”剧本的改编我还是满意的,我和编剧梁晓声、周⼤新等都是朋友,这⼀代⼈应该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原著的精神。
  陈燕(报纸编辑):对新拍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重要的感觉就是由俄罗斯⼈来做编剧是正确的,确实不应该让梁晓声来做。他的语句抒情性太强,免不了会空洞,⽽俄罗斯的语⾔是⾮常正宗的,只有俄罗斯⼈才能真正运⽤地道的本民族语⾔,在剧中体现()俄罗斯的思维习惯和语⾔习惯。⽚头的柯察⾦形象和⽚尾的⾳乐以及美术也都是很不错的。
  有⼀个不太好的感觉就是这个戏把保尔·柯察⾦“明星化”了,变成⼀个完美的“底层⼈”,实际上,⽣活在社会底层的⼈毕竟是有他的不完整性的,不可能那么有声有⾊,戏中的处理有点概念化了。男主⾓的表演⽅式有西⽅明星模式的影响,没能挖掘出底层⼈物复杂的内⼼构架和精神世界,现在这个样⼦过于光彩夺⽬,过于深沉了,我想应该拍得“⼟”⽽有内在的毅⼒,好过现在的太“洋”、太偶像化,理想化的⽅法贬低了英雄。当然这个⽚⼦还是有艺术感染⼒的。
  评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部经典名著,可以因为什么⽽被⼈记住?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闪耀其中的哲理思辨?抑或是⽆可抑
⽌的激情洋溢?作为在特定时期激励了⼏代社会主义世界的经典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吸引⼈的或许就是所谓的"⾰命理想主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先这部作品的作者本⼈就是很有⼀番传奇经历的,因此书中保尔的的故事可以看作作者丰富的⼈⽣历程的艺术再加⼯.也正因为根植于20年代残酷⽽真实的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历史氛围,再加上作者的炽热的感情,使得这部作品并没有沦为不少"⾰命英雄主义的"假⼤空的窠⾅之中.⽽是真切的表达出了在那个时代,⼈们情不⾃禁的流露出的',对于⾰命由衷地期盼和希望.
  保尔从⼀个⼯⼈的⼉⼦,成长为⼀名出⾊的苏维埃战⼠.当然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包括和青梅⽵马的恋⼈冬妮娅分⼿.我想,作者是不屑于主⾓为了所谓的爱情去⼲扰到⾰命事业的.这并不是他不近⼈情.作为⼀名⽼红军.也作为书中保尔的原形,奥斯特洛夫斯⽆疑对⾰命的事业报有更为纯洁的感情. 这可能不为现今的"⼩资"们所理解,他们在意的更多是⾃⼰⼩圈⼦⾥的风花雪⽉,当然,时代在变化,这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但是请听,在风⾬激荡的1920年代,对抗⽩军的艰苦岁⽉,孕育出是后⼈如今只能缅怀的独特情怀,你可以不理解,但是,请不要怀疑他曾经存在过.正如今天⽣活在改⾰开放环境下的中国⼈,也⽆法否认艰苦的国内战争的历史.
  正是这⼀点,在不同的时期,使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着不同的吸引⼈的特征和其意义。在苏维埃的时代,或许青少年们会把保尔当作榜样,励志成为他那样的坚强⼈物。作为英雄的保尔,作为偶像
的保尔,在那个时代⽆疑是⽆数⾰命战⼠闪光的代表。可在现今的后苏维埃时代,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中,这种保尔英雄的⽓质明显有被消解的可能。现在,我觉得最好还是抛弃各种偏见以及解构,把保尔的故事当成⼀个⼩⼈物,怎样发现了信仰,坚定了信仰,从⽽为信仰⽽战⽃的光辉历程。⾄于着信仰本⾝,倒还是次要的。⼀个能够照亮⼀个⼈⽣命历程的信仰,⽆论如何对于在乎他的⼈⽽⾔是神圣的。现今的我们,⾃然⽆需在去追求保尔式的英雄主义,但感受⼀下某种曾经存在的,现在却已经消失的东西,或许会有⾃⼰的收获。
  论⽂字,⽼兵奥斯特洛夫斯基病中写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然和托尔斯泰普希⾦等⼈相⽐稍逊⼀筹。可其中精神的特质却毫⽆疑问都最符合艺术的本质:源于⽣活,超越⽣活。因此,去读这本书吧,它会给你⼀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