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心志高洁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Pictures in Poem No ble and Unsullied Aspiration
———interpreting landscape pastoral poetry《Shan Ju Qiu Ming》by WangWei
林 峥
(漳州教育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内容提要 王维是我国诗歌史上大师级的诗人,而奠定他大师地位的作品,是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其“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令古今许多评论家叹为观止,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洁心志同样是叫人钦佩的,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属《山居秋暝》。
关键词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心志高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5)03-0036-03
  唐代灿若星汉的诗人体,奏响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强音,在华彩与激情组编的交响乐章里,也有“
诗佛”王维“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的吟唱。这位山水田园诗的第一高手谱就的诗章,历百代而传颂不衰,令后人反顾睇视,流连不已,其所具有的超凡迈世,自然浑成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诗学的楷模,流风所被,深远流长。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有四百多首诗篇流传至今,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不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后因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开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战乱平息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王维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他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他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在《唐才子传》一书中作者评价王维的诗
说:“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的诗,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用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总是那样清新自然,生动如画。难怪连苏东坡也对此大加赞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无疑是王维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其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高洁志向,同样是令人钦佩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当属后期在辋川别墅所写的五律《山居秋暝》了。全诗描绘的是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秋后新雨,明月清泉,动静相参,声俱恬,一派清新自然的景,山水风物,似画幅又胜似画幅,生动有趣,彩透明亮丽。在诗中,王维很注意以画家的眼光,捕捉自然界中的意象,然后再用绘画般的手法表现出来,淡墨轻染,随意之间将山水田园的景象表现得生动形象,达到出神入化般的效果,全诗充满了对于自然之趣的美好向往,表现了诗人陶醉山林的旨趣,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样的诗确实是耐读而味渐读渐浓,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的首联两句直破主题,上句写“山居”,下句写“秋瞑”。诗人用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字句平淡,丝毫没有雕饰,却传
秋之韵
36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6月
收稿日期:2005-1-5
作者简介:林峥(1961- )女漳州教育学院高级讲师
递给读者一种安适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全诗由“空”字入笔,空,透露出一种空灵之美。“空山”是偏正补语,既点明诗作所描绘景物的地理位置,又点明景物的地理环境。可是诗的后面又写有浣女、渔舟,明明有人活动其中,又为何要说是“空山”呢?我想这便触及到诗人的诗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世人看来,大千世界时时流转,人也和万物一样随着宇宙大化的运动息息相生。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循着本来的面目,按照其自身生长的固有规律发展变化之势,宇宙便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这是自然之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空静,因为这里没有世俗尘杂的喧嚣和来自外界的强制行为。故诗作中的“空”指的应是和谐宁静而不是空无一物或静寂不动。这正是王维诗中具有优美和谐意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纵观诗人的传世诗作,人们不难发现,诗人似乎偏爱、喜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意境却有所区别。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侧重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虽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春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却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而且借“空”字抒发了归隐的胸怀。唐以后有的史论家认为王维的诗颇具深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妙诠。”王士祯则说王维《山居秋暝》是:“字字入禅。”王维是信奉禅宗的,他的名“维”和
字“摩诘”,便是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在《山居秋暝》的首联中,诗人是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境的,并非全然撮摩虚空,也不是缥缈朦胧的“空中之音,相中之,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而是实实在在的山村秋晚的清静之景。诗人借景抒发他的安适之感,并非悲秋、哀怨的孤寂怆凉的情绪。
而“新雨后”和“晚来秋”其中“秋”字点明了季节,突出了天气的凉爽,雨后空气的清新,意境淡雅闲适,一语知秋。如果说“空山”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恬静的气氛,那么”新雨”则从嗅觉和触觉上继续补充了这种感觉。在嗅觉上,新雨带给人的是经过秋雨涤洒过的竹木清香,而触觉又感受到空气中那一份湿润凉爽的感觉。诗人在短短的十个字里,巧妙地发挥了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营造出一幅秋季雨后的优美意境,用词清新,天然去雕饰,且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美。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月,下句写泉,互相衬托,以秋月为中心,创造了一个环境与心情十分和谐的意境。新雨初霁,如水的月光直泻松间,在地上留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夜幕降临,清冽冽的泉水从河石上潺潺流过,洗得山涧一无纤尘,多么幽静明净的美景啊!其中月、泉、松、石自古便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采用的最为广泛的题材,诗人运用了对仗的修饰手法,有顺序地进行叙述。“明”与“清”是彩的调和,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月”与“泉”是动静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意境美。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把自然中的秋之韵、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茂密的竹林间传来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无忧无虑的村姑洗罢衣服笑逐戴月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摇动,那是返航的渔船沿流而下,划破了荷塘的月,为澄净
的山光水带来了几许的活力,充满了一种拙美和野趣。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怡然自得、顺天应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纯朴的人们,而这民风淳朴,安宁祥和的山水风光,不正是诗人所向往并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同时也反衬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对仗极工整,诗人还用了“喧”、“归”、“动”、“下”四个动词,把环境写活了,尤其是“归”和“下”这两个主要动词,相当传神。此处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却陡增了诗的情趣和意味,同时人声的出现,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增添了一种灵动、飞扬的彩和情调。寥寥数字,人物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都尽显其中,这种对人物以虚写实的方法,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颔、颈两联,两句写所见,两句写所闻,颔联上句写所见,是无声的静态,下句写所闻,是有声的静态。颈联上句写所闻,是有声的动态,下句写所见,是无声的动态,静中有动,寂中有喧,而且远近交错,隐显并举,二十个字中视点交叉变化,声、、光、态无不囊括,上、下、远、近错落有致,于清雅之中含有无穷的意蕴。诗人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于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诗人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其更能精确地感受到自然山水音响的协奏。再者,两联同是写景,却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景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清泉、翠松、绿竹、青莲,既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有诗为证:“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以此可见诗人高洁的心志。这两联真是绘声绘、情景交融、对仗工整、诗画合一,不愧是传诵的名句。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是劝人之辞,实际上是作者自我心灵的剖白。诗人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
37
2005年6月第3期       诗中有画 心志高洁
留。”反其意而用之。文人骚客“自古逢秋多寂寥”,可是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难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美好的自然景独具慧眼,一往情深,而且还一反常情,从秋意中捻出清空的美感,认为尽管那美丽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这初秋的山村生活依然是那样舒适淡雅而富有诗情画意,秋意比春更为迷人,更是让人留恋。诗人曾属“王孙”之辈,来自官场,而今别居辋川,真切地感悟到官场的污浊与窒息和大自然的深情召唤,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奇了,却有了一种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了,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高洁情怀,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心态。全诗的最末一字“留”与开篇首字“空”遥相呼应,凸显可“留”于“空山”之意,使得全诗意境、结构更趋于完美。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是本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心志,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并能以画理通于诗,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诗人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彩、声音的敏感,把光与影写得如此通透明亮,把动与静结合得如此完美。这种敏感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更是诗人对大自然心仪的结晶。诗人还善于用自然洗炼的语言,多变的手法,创造形象鲜明、彩丰富的诗意境界,着墨不多,却绘出影象,透出神韵,而且意境幽远。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成
就,历来声誉甚隆,唐·殷璠的《
河 英灵集序》中评论
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用“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来形容《山居秋暝》一诗的意境之美,可说是甚为恰当。
纵观王维前后期的诗歌创作,风格显然是不一致的。年轻时多才多艺和时代的鼓舞,使王维要求仕进,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故前期诗作大多意气飞扬,豪迈且有大将风度,曾经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曾经高歌:“回首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但是,在盛唐“安史之乱”后,由于生活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挫折,使诗人厌恶仕途之“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又慨叹“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
何处销”(《叹白发》),他黯然思退、思隐,于是“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思想上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奉佛,“晚年为好静,万事不关心”。灵魂与精神渴望对“世累”、“时累”的摆脱,使他靠近走进了自然,“道有不申,行吟山泽”。他的诗风急转直下,由早期情调慷慨昂扬、苍凉悲壮的边塞诗,变为意境空灵宁静、恬淡和谐、含蓄蕴藉的山水诗。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望见南山阳,白日霭悠悠,清泉丽已净,绿树郁如浮,曾中厌蒙密,旷然消人忧。”(《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走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官场的倾轧和赏心的田园之间形成的反差,益发使其钟情、陶醉于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第二情人”说之于王维仍觉形容不够。古称“大隐隐朝市,小隐隐薮泽”,可朝市嚣喧,樊丘冷落,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王维深得“亦忙亦闲”的个中三味,晚年在终南山和辋川别墅过着半隐的生活,他寄情于山水田园,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他逃遁于佛禅,坦诚、执着、自识,使他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并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借重于文学的炉砧进行融冶锻打,创造了量多质优的诗篇,同时铸就了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山水田园诗到了王维那里,把数百年来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壮丽的奇观。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隐士的心态在创作山水田园诗,所以《山居秋暝》不仅是一首精美绝伦的诗画诗,也是一幅惹人心驰神往、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还是一支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同时更是一首高洁心志的礼赞。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毋庚才,刘瑞玲名家析名篇[M].北京:北京出版社.
[3]文史知识编辑部.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38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