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初探
作者:薛晨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一、寻访——园本课程构建的静态思考
        (一)思考阶段(2012年——2014年)
        2012年,我园提出了“尚自然之美,还孩子天性”(即崇尚教育环境自然之美;身心发展自然之美;教育生长自然之美)朴素的办园理念。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我园的三美办园理念相契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认知体系。它包涵着丰富的文学、科学、健康、艺术等文化,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法自然”,幼儿教育尤其如此。作为活泼可爱、单纯天真的幼儿,最好的教育方法莫过于尊重天性、顺其自然、因性而教;基于幼儿成长的需要。集中居住小区的孩子接触四季变化的植物不多;基于我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万春的“花卉园林”“原乡和林农耕”“幸福田园绿道”“川派盆景扎技艺”等,这些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土自然资源,为我们节气课程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设计阶段(2015年——2017年)
        制定了课程实施方案,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到园本课程体系中;进行区级课题研究——《幼儿园体育集体教学活动玩教具配置策略研究》。非常可喜的是,在2016年,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行动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1月,我园市级课题《幼儿园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正式立项,5月顺利开题。我们以科研的视角对课程进行构建、开发、研究,使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脉络从初期的散点状变得更加清晰化。
        二、探索——园本课程开发的动态实施
        (一)开展立体培训
        我们通过访谈、现场观摩、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部分教师的课程意识还不够强,缺乏课程开发、创新意识,节气课程资源渗透不够,对节气资源的挖掘缺乏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形成有效链接。
        通过专题培训、文献分享、问题探究、名师引领、专家讲座、读书沙龙、自主学习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相关专题培训,增强教师对节气本体的认识,丰实理论知识。
        (二)建立目标体系
        1.四个维度,完善目标体系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相关领域活动目标和关键经验,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基于本园幼儿发展特点,结合园所育人目标,初步构建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总目标。
        2.纵深推进,分层落实目标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与吸收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节气活动的开展依据不同年龄段的目标层次向纵深推进。小班侧重于对节气的参与和感受,中班侧重于对节气的操作与体验,大班则侧重于对节气的探究与表达。
        (三)开发内容体系
        针对幼儿在园生活跨度内的节气,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选取一个节气重点,结合课程总目标,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幼儿的兴趣寻具体切入点,以优秀、健康、积极向上、正面反映生活的题材为标准,通过收集、筛选、设计、课程资源优化,分为“春之蛰动”“夏之蝉鸣”“秋之韵歌”“冬之暖阳”四大版块进行研究。将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物侯、节气体验、诗歌童谣、艺术创造、节气养生分别与科学、社会、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相结合,开展适宜的主题教育活动。
        (四)挖掘课程资源
        1.借力本土自然资源。如:花卉园林、田园绿道、原乡和林。
        2.巧用本土文化资源。如:惊蛰放风筝、春分看桃花等。
        3.盘活家社教育资源。挖掘家长的特长资源,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农事活动,如:立夏收麦、小满插秧、秋分丰收等邀请农事达人进课堂;结合二十四節气习俗邀请祖辈走进课堂言传身教,如:春分立蛋斗蛋、清明做青蒿馍馍、白露编制豆杆等。
        (五)开设四个区域
        1.“天乡创乐园”游戏区域。右边为动植物密码区,左边为“创意工坊区”,为幼儿提供真实的素材,激发他们动手制作、学习的兴趣。
        2.农事种植区域。在花卉区、瓜果区、蔬菜区、粮食作物区和果木区,根据节气和幼儿认知特点,系统规划,更好地给幼儿学习提供支持。
        3.楼层体验项目区域。一楼为贴近自然的思维创意区,幼儿可以在园内就地选择季节性的自然材料开展活动;二楼为贴近生活的动手实践区——舌尖上的节气,如立春吃春卷、清明做清团、夏至下水饺、小雪做糍粑等。
        4.班级内设个性区域。整个环境布置结合近期节气主题教育的开展,既有节气文化的体现,又有班级风格的凸显,处处散发出浓浓的自然味儿。
        (六)进行多元评价
        围绕“发展性、全面性、过程性、质量性”四大评价原则,由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一同参与课程评价。
        三、研究寻香,小见成效
        (一)孩子自然成长
        孩子通过参与、体验、观察、探究、记录、表达等,增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与理解,从中获得宝贵的新经验,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国悠久、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教师专业提升
秋之韵        在园本课程研究中,教师逐步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真正体验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魅力,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论文集、教育观察故事集,参考手册等,手册包含:节气习俗、诗歌童谣、养生知识,节气食谱、活动案例、亲子活动、社会体验等内容。
        (三)家长课程认同
        家长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节气活动的乐趣。积极为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出谋划策,实现教育的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孩子是自然之子,节气是自然之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与节气结伴同行,在自然的滋养里畅游呼吸。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那么如何把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能力提升双双驱动;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资源如何合理开发、运用与创新;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内容选择、设计与实施如何提升年龄针对性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尝试,我们将继续从孩子的立场和需要出发,更多的关联其生活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不断探究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