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知天下秋
作者:张彦楠
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3
        自然有四季的轮转,紫砂创作也有四季的灵感和感悟:立夏,草木,清韵,桃之天天,只言片语。春衫薄,青花,红尘梦,时光吟,桃园一梦。每年夏日,都喜欢有一个对紫砂创作静
下心来思考的过程。人生四季轮回,犹如来来往往的过客,总有一些感悟,它需要在文字和作品中去演绎。紫砂是需要静心的工艺,喧哗和浮躁是紫砂艺人的天敌,和写作一样,只有沉醉于寂寞和孤独、思索静止的人,才能在陶艺上有所作为。沉稳的思索对于制陶人而言是一种创作状态,儒雅的气息营造与散发,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又是艺人苦苦追寻的一种境界。
        1 缘起四季
        紫砂是文化的创作,也是文艺的载体。大自然给了紫砂创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在夏末初秋,于一片叶子里去感受秋天,是一件浪漫诗意的事情,可以将手中的泥土化为壶,如这把一叶知秋壶(见图1)。
        五泥土,可以演绎紫砂的万千风情。春之绿,冬之段泥,夏之红,而秋天,是成熟、是稳重、是收获。传统的清水泥,澄明着纯净的气息。春华秋实,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就知道秋天的到来,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 秋之韵味
        创作之前,曾经设想在壶体上点缀许多关于秋天的装饰,而反复思索一叶知秋秋之韵这四个字后,慢慢领悟到经历了春之妩媚、夏之炙热以后,秋日则需要用天高气爽般的心境去感受通透和简洁:端庄大方、周正饱满的壶体,圆润的壶身,细润的砂质肌理,让关于茶的美好愿景有了一个温馨的载体——“一叶知秋壶。同时,主体造型由内而外的传达出秀逸的风姿,环绕着一种简约素淡之美。壶嘴、壶把以秋日的树枝作为造型,一点点的疤痕寓意着经过夏日之后,树枝的沧桑和成熟,耳形的壶把也让泡茶出水流畅、适手好提。
        3 壶钮点题
        一叶知秋,是这把壶的主题思想。如今的紫砂创作里,装饰已成为紫砂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宜兴紫砂因里外不施釉,就需要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及装饰手法,以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而紫砂装饰的表现手法、文化内涵依然是永恒的探索课题。好的装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这就需要创作者切壶切意、合理想象。它可以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进行概括加工,去粗取精、去繁就简,其目的是为了把纹样设计与器物造型吻合协调,使紫砂壶有一种特殊的美。紫砂壶的壶钮在紫砂壶的造型中占有很小的比例,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这种被称为的子的部位就像眼睛一样,眼睛是最后的装饰,是协调壶身各部位比例关系的,
也是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在该壶的创意中,把重点放在了壶钮的设计上:夏去秋至,常常会想起《惜日如金》中所说的那句:花到三春无骄娆,阳过正午明媚少。岁月如梭转瞬逝,光阴似箭催人老。人生苦短花上露,一叶知秋无春貌。于是,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用一片舒展的叶子做成壶钮.它不是随风而逝,而是怀着对秋日的留恋,舒展自然地立于壶盖之上。在这片叶子里,有四季的轮回,也有对人生的思索,仿佛人到中年,成熟与稳重和谐统一,这种很有分寸的装饰手法,把实用与美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艺术表现力,稳重得体的壶钮造型使之在壶体上有过渡和融合的感觉。平盖嵌入壶体,在圆润盈满的壶身上饰以这样朴素的搭配,更显得壶体端庄优雅。整把壶线条流畅挺括,衔接顺滑自然,抚之舒适,握之温润。
        4 创作感悟
        紫砂壶的款式在历代都在不断创新和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特别是近年来,在创新方面是最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因此被赋予了更加多的时尚元素和社会经济的环境因素。创新、创意,包括现在非常热门的创客,这三创将会是紫砂壶艺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一叶知秋壶的演绎,尤其是在壶钮的创意中,领悟到了细节的独特造型
及美学特使紫砂壶的艺术之美得以升华。手工艺人在紫砂壶上富有想象力的设计,通过壶纽装饰而使得紫砂壶更具有趣味性、时代性,展示了手工艺人在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工艺水平和材料运用,反映了各时代人们审美取向、社会变化和制造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百花齐放的紫砂圈,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容纳众多紫砂爱好者去潜心创作。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出佳作的。因此,除了一心一意的搞创作外,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吸纳紫砂陶艺以外的文化人、投资者,甚至是普通市民来参与艺术创作的策划与讨论。因为,紫砂壶艺的创新与其他文化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灵感、讲究顿悟,只有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创新者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