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改善医患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患者普遍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感,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经常有患者投诉、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甚至故意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频繁的医生“过劳死”报道屡见报端,到底是医务工作者兢兢业业甚至奉献生命的工作被社会误解还是社会对医疗体本身带有偏见,带有敌视呢?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秩序,已经成为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作为一名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严重滑坡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少数人的收红包、吃回扣、对患者态度冷漠、甚至出现为追求效益过度医疗等不光彩行为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维持医疗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党的十八大也郑重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其在校阶段除了要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价值观、正确的生命观、科学的健康观的培养和建立也非常重要,要遵守行医规范,维护患者利益,还要肩负传承医学知识的重大责任[3-4],因此,应把加强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效实施。
1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医患关系论文
1.1 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比较单一、陈旧
常期以来,医学院校设置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一直很不平衡,在课程设置上常常侧重于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技能课程占学生总课时安排的85%甚至以上,人文课程比例很低,某些院校即使安排了人文课程,又把其归为任选课的范畴,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认为可学可不学。这种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塑造的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医生很难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多视角看待患者,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就课程内容而言,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设置的社会人文社科类课程大致有医学导论、社会医学、卫生法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健康教育、简明医学史等,这些课程近十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社会、文化,其道德内容有所不同[5],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德课程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能救死扶伤,而且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理解同情患者,乐于跟患者沟通。
1.2 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视不够
医者仁心,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品质[6],但是在现实的功利拜金社会里,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并未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认为学习医学知识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在校期间,医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主要用来考取各种证书等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认为这些德育课程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学可不学,还不如花精力去掌握那些实实在在的能力技术,于是经常可见学生在德育课上做专业作业、背英语单词等。正是由于广大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
1.3 医德教育师资水平不足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老师来授课,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医学院学生的德育课程是由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承担,这些老师大多学习的是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学知识背景,不能将临床实践
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医学生只能进行普通的、缺乏医学专业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7],而医学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医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在内,根本没有意识到专业教师在医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非但没有传递一些医德教育的正能量,反而对一些医疗现象发牢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有悖社会主义医德要求的言论;再有就是个别教师,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完全难以为广大医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医德教育并没能实现医学教育和德育的很好结合,这样的医德教育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树立错误、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