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多雕的《游客须知》──《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一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孔隙”一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游玩双龙洞最为专门的经历确实是进出孔隙的感受,而没有去过双龙洞的学生专门难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让学生体会出作者进出孔隙的感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写一则《游客须知》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成效。
在学习“孔隙”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这一段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作者进出双龙洞的感受(师):“这种进洞方法和平常的进洞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种进洞的方式专门新奇。”
生:“这种进洞的方式专门少见。”
记金华双龙洞生:“这种进洞的方式专门专门。”
生:“这种进洞的方式专门危险。”
当“危险”传入我的耳际时,我突然灵机一动。现在的旅行都讲究爱护旅客的人身安全,既然“进
洞的方式危险”,那么,双龙洞的工作人员确信有相关的爱护措施,双龙洞的旁边确信有一则进出洞的《游客须知》,“游客须知”不也是一种应用文吗?何不引导学生写一则“游客须知”呢?因此,我赶忙调整了原先的教学程序,进行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既然进洞会有危险,那么,双龙洞的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样在洞口提醒游客呢?
生:写一个牌子告诉游客应该如何样进洞。
师:那个牌子就叫做“游客须知”。你们见过哪些“游客须知”。
生:我见过汽车内里的“乘客须知”,他提醒乘客要安全乘车。
生:我见过动物园里的“游客须知”,他提醒游客不要向动物乱扔东西。
生:我还见过公园里假山旁的“游客须知”,他提醒游客小心摔跤和碰头。
师:对,“游客须知”确实是要提醒游客应该注意什么,专门在危险的地点更是要说得明白,因此,“游客须知”的内容一样都专门简洁,三言两语就说明问题。那双龙洞的洞壁上的“游客须知”应该写一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方式,先讨论,然后替双龙洞的叔叔们写一
则《游客须知》。
学生兴致高昂,个个认真读书,组组认真讨论,有的小组还发生鼓舞的辩论。看来要求学生写一则《游客须知》促动了学生去认真读书,激发了学生读好书的动机。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模样,我明白,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最投入,收成会最多。不一会儿,学生写出了一则则《游客须知》,纷纷聚首,要求发言。
教师:读一读,你们的《游客须知》吧!再说一说,你们写那几条内容的理由。
学生认真地读他们的“游客须知”,一边读一边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明他们的“游客须知”。看着学生表情严肃的介绍和一本正经的说明,还有学生振振有词的“引经据典”,我明白学生差不多经历了叶圣陶老先生进洞的那种感受,还需要老师多讲吗?我并没有一遍一遍地要求学生如何样认真地有感情地读书,但学生在自己需要的促使下,把课文读得格外熟,格外的透彻。这确实是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精神最好表达。
写一则“游客须知”的要求,促使了学生主动地去阅读,他们带着自己的需要阅读有关文章的段落,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感受,使作者的感受变成了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安排的“写”的
活动又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变成了客观的感受传递给了其他同学。课堂上就在一个同学读自己的“游客须知”的时候,其他学生或质疑、或提问、或补充,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项活动中,而被质疑和提问的学生也不是凭空说明,而是依据课本中“我”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那个过程中,教师的要紧任务确实是让学生从书本出最合理的理由,一旦形成共识,就让学生读这些理由(课文内容)。学生在的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明白得体会了作者的感受。
写《游客须知》的教学环节,既锤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明白得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同时也同意了安全思想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一箭多雕”。
【附:学生的《游客须知》】
游客须知:
1、游客上下船必须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
2、每次乘船进洞最多只能两人,不得多乘。
3、游客上船后,必须躺下。头、肩、背、臀、脚跟等部位必须紧贴船底。
4、行船过程中,游客的躯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抬起,专门是头部,否则,发生危险,头破血流,后果由游客自负。
双龙洞治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