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品味词的语言之美。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无存,冷
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
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师问:“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
      生答:“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
      师问:“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
      生答:“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生答:“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师说:“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生答:“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
’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3.互动交流(下片)
      师问:“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是贪恋女、不理国事”
      师问:“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作者已于词中告诉我们了,是那一句?”
      生答:“繁华竞逐”
      师说:“对了,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师问:“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
      生答:“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
      师问:“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
      生答:“没有?”
      师问:“何以见得呢?作者有告诉吗?”
      生答:“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师问:“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生答:“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师说:“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师说:“好的,大家对下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一起来根据黑板的是的图示把下片试着背诵一下。”
      4.互动交流(拓展、提高)
      师问:“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头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系起来。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师总结说:“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
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王安石桂枝香
      师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就到这儿。在座的同学还话要说的,请将自己的看法形成文章,以随笔的形式交到老师这儿。让我们的思想继续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
      师说:“最后,我们一块将整首词背诵一次,注意词中感情的把握!”
      师说:“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纵目一望  ,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 ,却又见西风紧处  ,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 ,全是白描 ,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 ,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词的下阕,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