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段,大家思考:这个片段是根据哪篇小说改编的?
  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林外史》中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教学环节二:说说你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
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儒林外史》的结构:
  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例如,正文部分首先写的是周进,由周进选录范进,小说转入对范进的描写,又由范进路遇了严监生,接着小说开始对严监生的描写,严监生的遗物给他的哥哥严贡生,小说开始描写严贡生;同样,由范进写到王惠,由王惠写到蘧公孙,由蘧公孙写到娄府二公子;由蘧公孙写到马二先生,由马二先生写到匡超人,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
  鲁迅评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能紧紧围绕反对科举制度这个主题,让各类人物与事件轮番出场,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教学环节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小结: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
  介绍节选部分的相关情节: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杭州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后遇马二先生资其路费,并嘱咐:要想在世上出人头地,必须以文章科举为重,光宗耀祖才是大孝。
  回乡后,他白天杀猪,卖豆腐,给父亲做好吃的和买药。晚上便一边服侍父亲一边读书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是他冲进房内,背出父亲,又跑回来,救出母亲和嫂子,后脚刚迈出门槛,火就到了门口。
  闲着时,便到门口与邻居下象棋。
  一日晚上在烛光下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和苦读,提携他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躲回到杭州。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些人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内心希望借此侥幸获取名利。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名士中,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
  后碰到衙役潘三。他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手的市井恶棍。匡超人和他一起伪造朱签、替人考试等,颇赚一些钱。潘三也没有亏待他,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娶了亲。
  小结: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
  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
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
  2.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语言描写)
  教学环节四:延伸拓展--《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写实: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介
  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
  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
  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
  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围城》
  分析:通过与《围城》中的片段比较,《围城》中作者有对人物的表情做介绍与评价的语句:"一般人撒谎""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表明高松年在说谎;《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的表里不一,虚伪撒谎是通过他与小厮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作者退居幕后,没有作评论与介绍。
  二、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
  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