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以词赋知名。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多用比兴,以景寓情。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眼望水中那开满白苹花的小洲,怎不令人愁肠寸断。
鉴赏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寻心上人的归踪。夕阳西下,万舟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只见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无不令人黯然神伤!
中心: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亲人远归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写作手法:
多用白描,直叙手法。
结构图:
    独倚——希望
望江南  过尽——失望    切盼夫归
        断肠——痛苦
简析
“梳洗”在晨,“斜晖”临暮,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脉脉”、“悠悠”状景切情,尤有神韵。
字词全解:
    斜晖:夕阳的斜光。
    肠断:形容极其伤心。
渔家傲.秋思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翻译: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
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中心: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
结构图:
    秋来  雁去      去留意
              秋    肃杀寂寞
                    边声  落日      孤城闭
渔家傲  秋思        思乡忧国
                    一杯  万里      归无计
              思        苍凉悲壮
                    羌管  白发      征夫泪
                   
写作手法;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简析江城子翻译:
    “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字词全解: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角:军中的号角。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且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翻译: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鉴赏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
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