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0字
【篇一: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论坛!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0字】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 五)艾叶降服黄巢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
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六)贫女献诗救夫君、县官怜才赠银两时值端午节前夕,钱塘县某女,家徒四壁,顾影自怜,因作诗自嘲:“红颜薄命嫁穷夫,明日端午样样无。佳节岂能虚度过,姑将白水浸菖蒲。”其夫见诗,不胜羞愧,无奈出门,欲寻过节盘川。路见一牛,无人放牧,随手牵往集市出售,恰被牛主人逮住,扭送至县衙。县官亲自审问,穷夫禀明家贫如洗、妻子做诗、自己羞愧、一时糊涂、顺手牵牛的原委,县官不信小偷家里有做诗才女,令差役唤来。妻见县官,当面吟诗曰: “钱塘江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可惜妾身非织女,夫君何必好牵牛?”诗中将偷牛说成“牛郎习性,嗜好牵牛”,意欲为丈夫开脱,县官奇之。随即手指砚台,令其作诗,限用“牛”字韵。女略一思索,脱口而出,吟曰:“端砚原来是石头,硺成墨海近王侯,轻轻提起羊毫笔,满纸华章射斗牛。”才思敏捷,气势非凡,县官甚奇。又指身旁棋盘索诗,女又吟曰:“两国相争各用谋,纷纷士卒下河洲,三军车马皆齐备,独少田单众火牛。”县官怜才,闻诗大喜,欲从轻发落。指着壁上悬挂的“踏雪寻红梅”图,令联系擅自牵牛一事作诗。且曰:如果将牵牛一节,说得入情入理、情有可原,可放回其夫。女沉思片刻,又吟一绝:“玉骨冰肌披雪裘,谁将红萼缀枝头,牧童睁起朦胧眼,错认桃园欲放牛。”把偷牛一案,说成了“牧童睡眼朦胧,错认桃园,欲去放牛。”可算作一场误会。县官深怜女才,当堂赠银三两,释放回家过节。
延伸阅读:
【端午节诗句】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关于端午节诗句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篇二: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0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共10篇)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 楼主 |2015-07-25 16:04:04 共有9个回复 278次阅读本文目录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我很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是吃美味粽子的节日,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于
是我就问妈妈端午节的来历,妈妈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个叫屈原的诗人,他非常非常的爱国,后来他被坏人冤枉,为了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之心,就跳进汨罗江,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划船去救他,大家一直划到洞庭湖都没有到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用划船这种方式来纪念他,慢慢的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当地的人们也在五月初五这天,给水里扔米团,是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尸体,也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的“吃粽子”。听了妈妈讲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更多的知识,我还在书上查了一些资料,知道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古时候人们吃粽子,也是比较个人解下的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还有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叶,喝雄黄酒等是为了辟邪,也是中国在这个节日各地的风俗习惯,而且“中国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我现在还小,不能理解屈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很尊敬他,也是因为他,我们这些小学生才能了解历史上的一些事情,我长大了也要给自己的孩子讲这个故事。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小学二年级四班指导教师:王春丽作者:张讫肇类别:节日
标题:
网址:
沙发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 2015-07-25 16:04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板凳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00字 | 2015-07-25 16:04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