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的送别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辞章都与送别有关。可以说,除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别离,则是历代诗人所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正所谓“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送别诗成为古代文人志士创作中借以释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关于古代的送别诗,欢迎阅读。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此后作品越来越多。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而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流传。
  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们先来看一首经典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安西指唐代设置的安西督护府。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约170年。管辖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其督护所在地为今天新疆库车县。
  而王维送别的地方在渭城,渭城在长安以西,唐代此地为送别之所。从这里到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岂只千里之遥,更要穿越沙漠戈壁,想想那时的交通条件以及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的生活条件,友人此去能否再逢,绝对要打上问号,几近于生死离别,巨大的时空障碍无法不使人感慨顿生,故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语道出了当时多少在此送别者想说而未能说出的心声啊!岂有不感人之理!
  而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条件比之古人不知先进多少倍,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缩小了我们生活的距离,也保障了我们出行的安全,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南、北极除外)都不再是很难的事情,加上通讯的便利,我们与友人离别很难再产生“生死离别”之感,要想写出王维这样的送别诗恐怕不容易了。
  顺便读读王维另外两首诗: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田山》
  陌上新别离,苍茫四郊晦。
  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
  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
  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泪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人生短暂易逝,许多诗人常常能在慨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平稳的心态,即使是面对人生最痛苦的离别时,也能表现为一种少有的坦然与大度。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常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般的气魄中展现。
  王勃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与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给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的开始即以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恋。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宛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的情韵。以下进一步宽慰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天各一方,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好象近在咫尺,保持着美好的友情。这就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一扫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语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笔力矫健,格调高昂,气象壮阔。虽然是离别之时,但却没有伤情愁绪的情调,让人体味其高亢激昂的精神状态。
  “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认为离别最能令人心碎肠断,就连一贯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而且用建功立业的壮志激励远赴安西的李侍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有所作为的心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一句使全诗开朗昂扬,使一首送别诗成为情绪高亢,斗志激扬的前进曲。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也蕴含了这样的基调:“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归。”诗中借送别之时,用古人征战沙场的英雄事迹激励友人报效国家,立功塞外,全诗豪情激扬,全无“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的凄恻哀伤,而是反映出陈子昂放浪形骸、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远大政治抱负,收到了令人鼓舞,使人奋发向前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类送别诗很有意思,这类诗中既无明显的伤感,亦无豪言蕴藉,有的甚至连送别的意思都不明显。
  请看下面两首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王维 送别  第一首李白的诗中除了一个“辞"一个“下”暗点送别外,其他的写的都是作者所见所思之情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不同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的。杨万里的诗则更是连一个送别的字眼都没有,纯粹站在自己的角度写景,若不看标题,你都不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