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1934年,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北平的秋天,于是在北平写下了《故都的秋》。文章篇幅虽不长,但是郁达夫却用简洁凝练的语句描绘出五幅秋景图——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围绕“清”“静”“悲凉”,将秋、秋声、秋姿、秋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文章中,郁达夫将自己所遭遇的经历融入秋日之景,表现出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纠结与斗争的状态,在凄凉秋景中蕴含着对于秋天和祖国真挚深厚的热爱之情。
一、秋景之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故都的秋》的开头,郁达夫就直接点出了“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接下来的五幅秋景图中,郁达夫皆选取了秋天极具代表的景物。比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细极柔软的触觉”。花铺满地,这是视觉;脚踏花地,这是触觉感受;无声无味,这是听觉与嗅觉。这种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此景尚无哀伤,却透出秋天的清冷,亦可见作者敏感多愁的内心,是后文情绪的铺垫。
秋之
同样是北国之秋,同样是季节的轮换与生命的流逝,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中如此描写:“忽然黄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轻轻地抹上一层各俱全而全是淡美的道儿。”虽然绿渐渐被黄遮掩,但老舍笔下却有着一种欢欣。而《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普遍带着哀伤之气。比如秋蝉是无力、衰败的,发出“衰弱的残声”,这微弱的蝉声在北平无论哪个地方都可以听得到,这也表现出秋天凄凉的气息萦绕着整个北平。“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白居易笔下富有顽强生命力,在《故都的秋》里却是“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有一种无力的悲凉。这些都是郁达夫消极心理的流泻。
主持人:李薇薇文本解读研 究E-mail:**************
故都之秋,哀而不伤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郑书妍
二、用语之淡
《故都的秋》有着鲜明的语言个性,通篇几无华丽辞藻,总是用恬淡的语言营造清净、悲凉的感情氛围。如,郁达夫醉心于北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其中“一椽”“一碗”“一坐”“一丝一丝”的数量词值得细细品读。椽指的是放在房檩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作者用它作量词来形容屋子,可见屋子简陋且狭小,可就算居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作者却还是拿着“一碗茶”,随意“一坐”,闲适地数着“一丝一丝”阳光。文字不复杂,却意味深长,作者眼前是秋日的肃杀之景,却没有强烈的悲秋之感。郁达夫用平淡语言写极致的秋景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语言风格,让这秋天的风景自然而然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又如,文章中有一大段的“引经据典”来说“秋”,也用了大量的平民俗语,如“咦,天可真凉了”“蟋蟀耗子”等,这样大雅大俗的用语,反而彰显文章雅俗共赏的风格。这些文段如愁雾中透出丝丝阳光,让文章能够哀而不伤。
三、情之不伤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孙绍振先生在《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说:“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深刻的分析,只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历史的还原,目的是抓住不同历史阶段中艺术倾向和追求的差异。” 文本的诞生与作者当时的遭遇和心境是密不可分的。郁达夫三岁便失去了父亲,十七岁随兄去日本留学,从此开启了数十年的异国生活之旅。异国生活带给他的并不是
快乐,而是屈辱与寂寞。因为贫穷,生活拮据,导致他的身体比一般人差,而这也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混乱的年代,
“”使整个社会笼罩在黑暗中,郁达夫就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四处漂泊。当他回到北平,正值秋日,应编辑要求,也有感于斯,创作了《故都的秋》。“故都”二字深刻表现了郁达夫内心深处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就如张小华、俞王毛认为:“‘秋气堪悲未必然’,《故都的秋》表达的主要不是悲凉,而是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以及因清秋美景而产生的深深喜悦。”
在文章的开头,郁达夫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北平人的日常生活。清早起来,手捧大碗茶,就坐在四合院里面看着天空,这寻常的生活图景却是郁达夫最真实、最真挚的愿望。郁达夫在1933年8月的一首游记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感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可见,郁达夫想要在北平过那种普通清闲的生活也是不易的,所以住着破屋也会心满意足——只有四处漂泊的人,方知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
在写北国秋天的时候,郁达夫用细腻传神、明白典雅的语言,将描写、抒情与议论完美融合在一起。秋日的肃杀引起他的烦闷,然而这个背后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可见,郁达夫绝非一味沉浸在悲凉之中。正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下一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作者的悲也未必是真悲,而是有节制、适度的,“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纵观全文,即使景物如此哀凉,作者却没有一句在写自己的大悲大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让文章氤氲着一股中和之气。郁达夫是传统的抒情文人,是“感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内心的困顿其实源于他对现实还有追求与期盼。在《故都的秋》的结尾处,郁达夫这样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表面看上去是颓废、消极的,但是深度细品,却能感受到郁达夫浓烈的爱与强烈的希望。郁达夫愿意用生命去换这北国的秋,更可以说是换取这平和的故都,就是因为还心存希望。1935年12月,郁达夫创作了《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的创作时间与《故都的秋》相差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在他笔下江南的冬天是那么明朗,可见作者的状态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文本解读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