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方家长课堂第五课观后感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学校没有生活老师,同时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总指望老师,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所以,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提前进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
2.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
当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时,他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时,对他树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
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5.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且要努力做好;不该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要让孩子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或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等。
>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