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三,中国的情⼈节,祝您节⽇快乐!
上巳节,俗称三⽉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是古代举⾏“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们结伴去⽔边沐浴,称
为“祓禊”,此后⼜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流觞等内容。古代以“⼲⽀ ”纪⽇,三⽉上旬的第⼀个巳⽇,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改为三⽉初三,故⼜称重三或三⽉三。后代沿袭,遂成⽔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即“春浴⽇”,⼜称⼥⼉节。
上巳(sì),是指以⼲⽀纪⽇的历法中的夏历三⽉的第⼀个巳⽇,故⼜有三巳、元巳之别称。
古称上巳节,是⼀个纪念黄帝的节⽇。相传三⽉三是黄帝的诞⾠,中国⾃古有“⼆⽉⼆,龙抬头;三⽉三,⽣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三,后代沿袭,遂成⽔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
⼀年中最好的时节
流⽔似年,稍纵即逝
上巳节中国的情⼈节
始于⾐冠
“溱与洧,⽅涣涣兮。⼠与⼥,⽅秉蕳兮。”《诗经·郑风·溱洧》——这⾸经典的爱情诗⾥,青⼭碧⽔、红桃绿柳、明媚的阳光、⾐着光鲜的可⼈⼉、光洁滑嫩的脸庞、欢喜怦然的⼼、或粉或⽩的芍药花、嬉戏追逐的⾝影——三⽉三,原初的⾃然的⼤胆的爱恋,在⼭⽔间流淌开来,让⼈⼼醉。
灵芝的功效
达于博远
先秦以后,三⽉三情⼈节在各代延传开来。⾄唐朝,杜甫那句“三⽉三⽇天⽓新,长安⽔边多丽⼈”,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处。⾃宋以后,理学盛⾏,礼教渐趋森严,三⽉三情⼈节风俗在中国⽂化中渐渐衰微。三⽉三⾥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流觞的雅趣,⾄今荡然⽆存。
这是中国的情⼈节,记载于《诗经》中,⽐西⽅情⼈节早了1000年
上巳节也称⼥⼉节,是⼀种古代少⼥的成⼈礼,⼀般在这个⽇⼦举⾏成⼈礼。
风俗习惯: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作灵物。兰草有⾹⽓袭⼈的特点,古⼈在举⾏重⼤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斋戒,其中包括采⽤当时最好的沐浴⽅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
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写的⼀次⽂⼈雅⼠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吴⾃牧《梦梁录》卷三《三⽉》云:“三⽉三⽇上巳之⾠,曲⽔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就是指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事)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描写三⽉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在后期,⼈们可以常⽤兰草点⽔洗⾝或⽤柳条沾⽔点头或沾花瓣的⽔以祈福之⽤。
⾐冠上国
主要活动
祓禊
指去灾病,上古⼥巫给去晦,唐宋时流⾏泡温泉,以前是在⽔边河边沐浴,⽤兰草洗⾝,⽤柳枝沾花瓣⽔点头⾝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尚未退尽,⼈容易患病,所以应到⽔边洗涤⼀番。所谓“禊”,
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洁⽽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畔浴
以春⽔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年⾥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们认为妇⼥不育是⿁神作祟,就利⽤上巳节的沐浴不育症。这样久⽽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祈求⽣育
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禖,即管理婚姻和⽣育之神。在汉代画像⽯中就有⾼禖神形象,还与婴⼉连在⼀起。辽宁地区红⼭⽂化遗址的⼥神陶像,就是⽣育之神。
互赠⾹草
古⼈认为,⾹草有驱邪之功,于⾝体⼤有裨益。
郊外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更是⾃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到野外踏青,泼⽔相戏,⾃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节,并以芍药定情。
大雪吃什么曲⽔流觞
也叫临⽔浮卵曲。⽔流觞称之为“流杯曲⽔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的上游,听其随波⽽下,⽌于某处,则其⼈取⽽饮之。⽔⼀般则要弯曲才⾏。众⼈坐于环曲的⽔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前,谁就要将杯中酒⼀饮⽽下,并赋诗⼀⾸,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个流杯亭。
临⽔饮宴QQ TM
⼜叫曲⽔宴。流觞时,⽔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宴饮,吟诗作赋。⼗分风雅。它和曲⽔流觞都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雅⼠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宋以后则渐⽆闻。
射雁司蚕
上巳节期间还进⾏⼀种⼷射活动,即利⽤⼀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劳动妇⼥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在河南省、江苏省有在三⽉三逛庙会的习俗,每逢三⽉三,各种⼩商贩就会在街上摆起摊位,⼀眼望去就像是⼀条长龙,这也是全年最热闹的节⽇之⼀)
上巳节诗选
上巳(sì)节,俗称三⽉三,古称上巳节,是⼀个纪念黄帝的节⽇。相传三⽉三是黄帝的诞⾠,中原地区
⾃古有"⼆⽉⼆,龙抬头;三⽉三,⽣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三,后代沿袭,遂成⽔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的第⼀个巳⽇,也是祓禊的⽇⼦,即春浴⽇。上巳节⼜称⼥⼉节。上巳节和花朝节⼀样,正逐渐被⼈们所淡忘。早餐做什么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献。《周礼》郑⽞注:"岁时祓除,如今三⽉上巳如⽔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上巳节是古代举⾏"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童⼦六七⼈,
流⾏。上巳节是古代举⾏"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童⼦六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三上巳节与九⽉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上巳,九⽉重阳,使⼥游戏,就此祓禊登⾼。"⼀个在暮春,⼀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潮。
三⽉三⽇
(唐·⽩居易)
画堂三⽉初三⽇,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数杯尝冷酒,柘枝⼀曲试春衫。
阶临池⾯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钩素⼿两纤纤。
三⽉三⽇登庾楼寄庾三⼗⼆
(唐·⽩居易)
三⽇欢游辞曲⽔,⼆年愁卧在长沙。
每登⾼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三⽉三⽇怀微之
(唐·⽩居易)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闇销。
忽忆同为校书⽇,每年同醉是今朝。
三⽉三⽇
(唐·⽩居易)
暮春风景初三⽇,流世光阴半百年。
欲作闲游⽆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和春深
(唐·⽩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
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弄⽔游童棹,湔裾⼩妇车。
齐桡争渡处,⼀匹锦标斜。
三⽉三⽇祓禊洛滨
(唐·⽩居易)
序:开成⼆年三⽉三⽇,河南尹李待价以⼈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召太⼦少傅⽩居易、太⼦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前中书舍⼈郑居中、国⼦司业裴恽、河南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续(司封员外郎张可绩)、驾部员外郎卢⾔、虞部员外郎苗愔、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四门博⼠谈弘谟等⼀⼗五⼈,合宴于⾈中。由⽃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嬉⽽后妓乐,左笔砚⽽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赏⼼乐事,尽得于今⽇矣。若不记录,谓洛⽆⼈,晋公⾸赋⼀章,铿然⽟振,顾谓四座继⽽和之,居易举酒抽毫,奉⼗⼆韵以献。座上作。
三⽉草萋萋,黄莺歇⼜啼。
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泥。
禊事修初半,游⼈到欲齐。银杏果能种出银杏树吗
⾦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
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
闹翻扬⼦渡,蹋破魏王堤。
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
⾈同李膺泛,醴为穆⽣携。
⽔引春⼼荡,花牵醉眼迷。
尘街从⿎动,烟树任鸦栖。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
夜归何⽤烛,新⽉凤楼西。
奉和裴令公三⽉上巳⽇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见⽰之作
(唐·⽩居易)
去岁暮春上巳,共泛洛⽔中流。
今岁暮春上巳,独⽴⾹⼭下头。
风光闲寂寂,旌旆远悠悠。
丞相府归晋国,太⾏⼭碍并州。
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上巳
(唐·崔颢)
(唐·崔颢)
巳⽇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骑,浮桥拥看⼈。
犹⾔⽇尚早,更向九龙津。
丽⼈⾏
(唐·杜甫)
三⽉三⽇天⽓新,长安⽔边多丽⼈。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匀。
绣罗⾐裳照暮春,蹙⾦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精之盘⾏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珍。
箫⿎哀吟感⿁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锦茵。
杨花雪落覆⽩蘋,青鸟飞去衔红⼱。
炙⼿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明皇每年⼗⽉幸华清宫,杨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队,著⼀⾊⾐。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灿烂芳馥于路,⽽国忠私于虢国,不避雄狐之刺,每⼊朝,或联镳⽅驾,不施帏幔,同⼊禁中。
上巳⽇徐司录林园宴集
(唐·杜甫)
鬓⽑垂领⽩,花蕊亚枝红。
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
薄⾐临积⽔,吹⾯受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