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济世
作者:于丹
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10
        福州有两则关于蚂蚁的传说,虽不见于正史,但世代流传,体现了闽人的悲悯情怀和超越世俗的尊严。
        一是蚂蚁报恩。据传旧时,闽北一位穷秀才邝继聪上省(来福州)考科举,租住在离贡院较近的一条小巷中。遇大雨,见蚂蚁在水中挣扎,他捡根树枝放在蚁地,救了众蚂蚁。考试时,他文章好,但有个错别字,即写成了。不取,考官可惜,便再查,字变成了字,上面一横由蚂蚁排成,拂掉后第二天再翻看时,蚂蚁又把一横补上了。考官奇之,问其来由,便不作错字处理,录取他为举人。次年邝继聪进京会试中进士,回闽做官,到福州又在这条小巷住下,题诗曰:蚂蚁报恩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能补天巷巷名遂定。
        二是蚂蚁传天意。泉州的洛阳桥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由北宋蔡襄主持修建。传说其母怀蔡襄之际,在泉州洛阳江上遇大风浪,船就要颠覆,母亲祷告说:保佑我平安回家生下孩儿,定在江上修桥以造福万代。须臾,风平浪静。当了京官后的蔡襄惦记着母亲的夙愿,要实现当初承诺。但他学识高深,皇帝不放,于是蔡襄心生一计:某日,预先在御花园用蜂蜜写下蔡襄蔡襄,回乡做官八字。随后陪皇帝
到花园,蚂蚁在蜂蜜字上早已排列整齐。皇帝奇之,便高声读出。蔡襄立即跪下磕头叩谢。蔡襄回到家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成洛阳桥。
        翻史书,豪门贵戚说事动辄说龙谈虎,不屑以蚂蚁为例。蚂蚁属于平民,因平民没有话语权,像蚂蚁,古有蚁民,今有蚁族之说便是例证。然而,蚁民却不以身在尘土而自卑自贱,关于蚂蚁的传说才能流传。
        至今,福州人厅堂的楹联和大门春联仍然少写求财,却保留着诸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象征着一种坚守。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