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问题描述
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毒胶囊
二、复习范围
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
(1)基本结构
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好的引论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
①总分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
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
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
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先以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再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正反对比,突出了文字的联想意义必须要善用的观点。
⑤综合式
有些文本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行文的思路。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可以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作者对所写的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结构呈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考查方式:
①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②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③请简要分析文章第X段的论述层次。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指的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带有普遍的最基本的规律。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考题常以概括文段要点、文章中心和事物特征的形式出现。
归纳概括活动与分析活动密切相关,因为首先要把事物的特性、因素等从个别事物中划分出来,然后才能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切分句子结构、段落层次、文章结构、陈述角度等分析活动,是与归纳、概括活动伴随始终的。因为归纳与概括活动要建立在对文章结构与思路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所以必须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阅读知识认真了解。
1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一句或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
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准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本考点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的能力。此外,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语也要给予重视,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
⑵“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方式: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本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三、方法指引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⑴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章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
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层进式)作切分。
⑵辨明重要语句
文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能体现文章的思路,为分析文章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⑶抓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出这些词语并进行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也是明显的标志。
2.分析文章结构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含意及要求明确答题指向
第二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把握文章全貌。
第三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第四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
注意:分析概括段落层次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当然,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从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词语或句子往往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⑵循主要线索突破。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才能概括文章具体内容。寻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词语。
⑶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分析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⑷挖掘隐含信息突破。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关键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义,从而准确归纳出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含意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
第三步,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比对。
四、例题阐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
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
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