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古诗三首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引用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五、说学法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让学生观看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地了解。)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沙 刘禹锡)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认知经验。所以,在课前应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课外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咏诵诗歌,从中感悟、加深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收集资料时,老师也能加入到收集资料的行列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可更好地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填补了课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
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