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诗经》概说
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注: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
  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来的,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此说不可信,因为在孔子出生以前,各国通行的乐歌集,大体已是三百篇之数]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国犹方,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shao)南、邶(bei)风、鄘(yonq)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豳(bin)风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shijing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
  6、《诗经》的作者:《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毛诗序》虽提及某诗的作者、实不可信。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作者很难确定也
就不足为怪了。
  7、《诗经》的流传: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