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赏析
《诗经·豳风·七月》译注
题解:一幅瑰丽的农耕图。
   
   
   
七月流火1
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
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5
田畯至喜6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7
女执懿筐8
遵彼微行9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10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11
蚕月条桑12
取彼斧斨13
以伐远扬14
猗彼女桑15
七月鸣鵙16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17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18
五月鸣蜩19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20
一之日于貉21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22
言私其豵23
献豜于公24

五月斯螽动股25
六月莎鸡振羽26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27
塞向墐户28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29
九月叔苴30
采荼薪樗31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32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33
上入执宫功34
昼尔于茅,
宵尔索綯35
亟其乘屋36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37
三之日纳于凌阴38
四之日其蚤39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40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41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42
万寿无疆!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
十二月寒气冷飕飕。
粗布衣裳都没有,
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
正月里修好锄和耙,
二月里举足到田头。
老婆孩子莫忘记,
晌午送饭村南头。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三春太阳暖洋洋,
黄莺儿欢唱在枝头。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
沿着小路向前走,
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
采蒿人多似水流。
姑娘不禁暗悲愁,
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
拿起刀锯和斧头。
除掉高枝与长条,
轻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里伯劳成对鸣,
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染成黑染成黄,
我染的大红颜最艳秀,
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
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
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十一月里獾,
猎得狐狸取下皮,
为那公子做轻裘。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
继续练武耍戈矛。
留下小猪自家吃,
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
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
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
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
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
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干完关照妻和子:
不久新年逢岁首。
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
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
十月里又将稻谷收。
新米新谷酿春酒,
好给老爷去做寿。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
八月里葫芦摘在手,
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多采苦菜多砍柴,
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
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小米高粱和谷子,
粟麻小麦加大豆。
唉呀我们种田人,
庄稼活儿没尽头,
又为公家宫室修。
白天野外割茅草,
夜里搓绳忙不休。
急忙上房盖屋顶,
春要播种到田畴。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
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
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
韭菜羔羊供案头。
九月霜降天气爽,
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
满斟美酒敬客人,
宰杀羔羊争献酬。
登上公堂同聚会,
牛角杯儿举过头。
高声齐祝万年寿!
·1.流火:大火星自南方高处向偏西方向下行。
·2.授衣:裁制冬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凡言授衣,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3.(bì):寒风触物发出的声响。
·4.栗烈:凛冽、寒冷貌。



·5.(yè):送饭。
·6.田睃:为领主监工的农官。




·7.仓庚:黄莺。
·8.懿筐:深深的筐子。
·9.微行:小路。


·10.:白蒿,或云蘩可制蚕箔。祁祁:形容采蘩妇女众多的样子。



·11.(huán):荻草与芦苇。
·12.条桑:修剪桑枝。
·13.(qiānɡ):方孔的斧。
·14.远扬:长得特别高的桑枝。
·15.女桑:嫩桑叶。
·16.鸣鵙(jú):鸟名,即伯劳。


·17.孔阳:彩极为鲜明。


·18.:长穗。葽(yāo):即远志,药用植物。
·19.(tiáo):蝉。

·20.陨籜(tuò):落叶。
·21.于貉(hè):取貉。貉,似狐,今通称狗獾。



·22.(zuǎn):继续。
·23.:自己占有。豵(zōnɡ):一岁的猪,这里泛指小兽。
·24.(jiān):三岁的猪,这里泛指大兽。公:公家,指统治者。

·25.斯螽(zhōnɡ):即螽斯,昆虫名,翅摩擦发声,古人误以为腿摩擦发声。
·26.莎鸡:即纺织娘,昆虫名。



·27.穹窒:堵塞洞穴。
·28.塞向:堵塞北窗。墐户:涂泥在竹木所制的门上塞缝,以御寒风。










·29.:葫芦。
·30.叔苴:拾取麻籽。
·31.:苦菜。樗(chū):苦椿树。




·32.:小米。稷:高粱。重(chónɡ):"",早种晚熟的谷。穋(lù):"",晚种早熟的谷。

·33.既同:已经收齐。
·34.宫功:修建宫室。

·35.索綯:搓草绳。
·36.乘屋:覆盖屋顶。


·37.冲冲:凿冰之声。
·38.凌阴:藏冰的地窖。
·39.:"",此指早朝,古代一种祭祀仪式。

·40.肃霜:"肃爽",指天高气爽。

·41.朋酒:指成双的两壶酒。


·42.兕觥(sì ɡōnɡ):铜制的犀牛状酒杯。
【赏析】
  《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本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我们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
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我们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
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怎么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我们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徐培均)
《诗经·豳风·鸱鴞》赏析
《诗经·豳风·鸱鴞》译注
题解:诗人以鸟筑巢养雏,历尽艰辛来代言其穷苦经历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鸱鸮鸱鸮1
既取我子2
无毁我室3
恩斯勤斯4
鬻子之闵斯5

迨天之未阴雨6
彻彼桑土7
绸缪牖户8
今女下民9
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10
予所捋荼11
予所蓄租12
予口卒瘏13
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14
予尾翛翛15
予室翘翘16
风雨所漂摇,
予维音哓哓17
猫头鹰你这恶鸟,
已经夺走了我的雏子,
再不能毁去我的窝巢。
我含辛茹苦,
shijing早已为养育雏子病了!

我趁着天未阴雨,
啄取那桑皮桑根,
将窗扇门户缚紧。
现在你们树下的人,
还有谁敢将我欺凌!

我用拘挛的手爪,
采捋茅草花;
又蓄积干草垫底,
喙角也累得病啦,
只为了还未筑好的家。

我的翅羽稀落,
我的尾羽枯槁;
我的巢儿垂危,
正在风雨中飘摇。
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1.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2.:指幼鸟。
·3.:鸟窝。
·4.:爱。《鲁诗》"""",尽心之意。斯:语助词。
·5.(yù):育。闵:病。

·6.(dài):及。
·7.:"",取。桑土:《韩诗》作"桑杜",桑根。
·8.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牖(yǒu):窗。户:门。
·9.:汝。下民:下面的人。或:有。


·10.拮据: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11.(luó):成把地摘取。荼:茅草花。
·12.:积蓄。租:""(),茅草。
·13.卒瘏(tú):患病。卒通""。室家:指鸟窝。


·14.(qiáo):羽毛疏落貌。
·15.(xiāo):羽毛枯敝无泽貌。
·16.翘翘:危而不稳貌。

·17.(xiāo):惊恐的叫声。
【赏析】
  寓言是一种借说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特殊表现方式。它的主角可以是现实中人,也可以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人物,而更多的则是自然界的虫鱼鸟兽、花草木石。这种表现方式,在战国的诸子百家之说中曾被广为运用,使古代的说理散文由此增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放射出奇异的哲理光彩。
 但以寓言作诗,在先秦却不多见;只是到了汉代,才在乐府诗中成批涌现,一时蔚为奇观。倘要追溯它的源头,虽然可与战国诸子之作遥相接续,但其天造草昧的创制,恐怕还得首推这首在诗三百篇中也属凤毛麟角的《鸱鸮》。
 这首诗的主角,是一头孤弱无助的母鸟。当它在诗中出场的时候,正是恶鸟鸱鸮刚刚洗劫了它的危巢,攫去了雏鸟在高空得意盘旋之际。诗之开笔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即以突发的呼号,表现了母鸟目睹来横祸时的极度惊恐和哀伤。人们常说: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此章的展开正是未见其影先闻其,在充斥诗行的怆然呼号中,幻化出母鸟飞归、子去巢破的惨淡画境。当母鸟仰对高天,发出凄厉呼号之际,你能体会到它此刻该怎样毛羽愤竖、哀怒交集?但鸱鸮之强梁,又岂是孤弱的母鸟所可惩治。怆怒的呼号追
着鸱鸮之影远去,留下的便只有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的伤心呜咽了。这呜咽传自寥廓无情的天底,传自风高巢危的树顶,而凝聚在两行短短的诗中,至今读来令人颤栗!
 正如人们很少关注鸟兽的悲哀一样,人类也很少能了解它们在面对灾祸时的伟大、坚强。诗中的母鸟看似孤弱,却也一样富于生存的勇气和毅力。你看它刚还沉浸在丧子破巢的哀伤之中,即又于哀伤中抬起了刚毅的头颅: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它要趁着天晴之际,赶快修复破巢。这第二章仍以母鸟自述的口吻展开,但因为带有叙事和描摹,你所读见的,便恍如镜头摇转式的特写画面:哀伤的母鸟急急忙忙,忽而飞落在桑树林间,啄剥着桑皮根须;忽而飞返树顶,口衔着韧须细细缠缚窠巢。彻彼叙其取物之不易,绸缪状其缚结之紧密。再配上啾啾啼鸣的几声画外音,你便又听到了母鸟忙碌之后,所发出的既警惕又自豪的宣言: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那是对饱经下民骚扰的往事的痛愤回顾,更是对缚扎紧密的鸟巢的骄傲自许,当然也包含着对时或欺凌鸟儿的下民的严正警告。倘若人类真能解破鸟语,是应该谨记这母鸟的警告,而对它的坚韧、顽强肃然起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