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时空
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探寻绘画艺术空灵之美
□林卫林
摘要:空灵美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独具一格的魅力,带给诸多欣赏者心灵的愉悦。探寻空灵之美,旨在提升画家的思想纯度,开阔其审美视角;倡导画家以独到的艺术表现净化当代人的灵魂,以特有的绘画形式捕捉宁静生活的印记,从而引领、开创当代的独到审美观念。该文作者从传统美学出发,深挖空灵渊源,剖析中西绘画中独有的空灵表现形式,进而阐述自身从空灵美中所领悟到的生活和艺术的真谛。
关键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空灵之美
苏东坡有诗云:“静故了动,空故纳万境。”静者,心定而空灵;空者,心静而无欲。有此二
心境,即可化庸俗为清雅,平凡中见大美,静谧中知微动,虚空中纳万境是也。空灵是一种超越
现实功利,以无物无欲的自由精神观望万物,使万物都各得其所,各自呈现其充实的境界。绘画
中的空灵,以虚静、纯净、空旷的氛围传递出生命灵气的境界,是画中景物空间布局与欣赏者精
神世界的互动的体现。
中国画常以百花秋月、飞禽走兽、高山流水等真实事物示人。众所周知,画家并非纯粹探究
事物,实为让观者细心品读作品背后的境意,这与中国诗词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一种欲说
还休的表达方式,其思想植根于道家无为和佛教禅宗文化。生活在政局更迭动荡的战国中期,
庄子努力摆脱现实的无奈,以“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态度豁达人生。佛教提倡的镇定、豁达也
恰有此意。空灵美学正是超脱现实功利,以平静无欲之超俗精神境界审视事物,从而赋予其魂
魄和灵性。
中国画空灵之美,美在画境中的无为之道。“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是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空
灵艺术状态。中国画常以淡、远、空体现虚静之美,透射着静谧的画面感,表现为无所不在的空
灵。以倪瓒的画为例,其绘画作品中常常不见禽鸟、舟楫、人迹、兽痕,只见清远之高山、耿直之
墨竹。如此空旷荒寒、萧肃静谧的景致和气氛,蕴含着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在笔
者看来,其画面彰显着一种平和谦逊的处世之道,不紧不慢,不骄不躁。《容膝斋图》为笔者最为
欣赏的空灵代表作,作品给欣赏者一种悲凉、凄美、落寞的感觉。画如人,人如画,这种虚静之逸
正是创作者生活和生命的写照,是现代人所追寻的精神洗礼。
在中西方艺术交融的过程中,许多西方油画大师被东方空灵意境文化吸引,将其应用于自
身的艺术创作中。其中,莫兰迪和巴尔蒂斯就是空灵意境表现的代表人物。莫兰迪的油画体现
出对“自我”和“外物”透彻醒悟的一种“禅境”。他的油画世界没有焦虑、恐惧,只见永恒的宁
静。他常以瓶罐作画,它们时而相互倾谈、聚而拥抱,时而分离远隔、望而沉默,它们不断变叠,
又散又聚,这即是艺术的一切。在莫兰迪的作品中,冰冷的瓶罐不再是一具具经过灼烧的器皿,
而是有直有曲的线条,有方有圆的形状,这样简洁的画面营造出宁静、永恒的意境。以人体和女
童为主要绘画对象的巴尔蒂斯,其作品融合古典神韵和现代陌生感,穿透着平民的低调与贵族
的高雅。在彩运用方面,巴尔蒂斯痴迷于古穆的灰调,灰颜在画家笔下更有了空灵的张力,
凸显镶嵌在虚空中。巴尔蒂斯画中的女童,犹如孤岛中失联的难民、生活中颠沛流离的孤儿,这
极像画家孤独的人生。莫兰迪和巴尔蒂斯这些意境表现大师,对空灵的表现颇有相同之处,他
们共同追求凝固而永恒、静谧而空灵、安静而典雅,此种时空与人物的凝固静止化,无不使欣赏
者的精神世界产生空灵的共鸣。
空灵意境的绘画艺术表现,各具画种自身的语言特。历经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影响的中
国画艺术,与中国美学理论同出一源,推崇空灵之境界。因此,中国画表现的空灵意境具有先天
15
(上接第14页)
的优势。西方的审美理念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土壤而成长起来,加之西方写实油画艺术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力求逼真的画面效果,因此,油画有具时具象的写实优势。巴赫给艺术下过一个定义:真正伟大的艺术应该是“赞美上帝的荣光和心灵的欢愉”。油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其终究追求也是带给欣赏者心灵的欢
愉。笔者认为,虽然在西方审美意识里缺少了“空灵”的概念,但在追求艺术美方面,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致的。故而对于空灵的表现,无需概念言表,无不追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达到“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境界。
探索绘画艺术对空灵的表现,应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基础上,形神合一,深入研究。离开“神”而研究形式只是停顿在表象层面,只有在研究形式美后从精神、思维层面思考,才能由表及里地把握住它的形式、意境、精神,以达到形神相融。通过对空灵的表现形式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表现空灵的意境。其一,以高度简练的线条和块面呈示静谧。在中国画创作中,线条运用应柔和内敛,墨染要清淡雅润,画面表现要简洁明晰。在油画表现中,可以通过“做减法”逐一消除画面中不必要的因素,力求高度简练、抽象化;笔法和笔触要精简,借鉴中国画的皴法等。其二,彩运用要尽量用灰调子,减少彩的纯度,抽离简括彩的变化。彩是画家的内心独白,最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灰本是一种中性的彩,给人颓败、萧条之感。灰调子的作品可增添神秘和空灵的气息。灰调、彩简单化、中国元素化、注意彩大块之间的搭配,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和尝试的方向。其三,处理画面,给欣赏者留白。宗白华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其美学强调以虚写实,用简洁的构图和笔画描绘出事物的精神内涵,同时又讲究虚实相生,为观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油画创作中,要使画面处理和内容表现带给观者遐想空间,作品主题的表现就不能太直接,可以像中国画一样借物拟人,给人留下遐想空间,但画面在精神上要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黑格尔的“永恒的无为自守的安静”契合于中国的空灵审美。恬淡相对物欲杂念而言,是物我两忘的态度。在当今社会,如何“不受外界得失忧患的困惑,成功摆脱物役,达到清静、空明的精神境界”,成为当代画家思考的主要问题。在过去的艺术创作中,笔者往往束于尘世喧嚣,缚于生活、功名无法自拔;每每拿起画笔,又困顿于绘画的题材、表现的风格和技法等,导致自己在不断选择和挣扎中迷失方向。近期,在对空灵的探究中,笔者逐渐到一些创作的出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论是倪瓒的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还是莫兰迪的与世无争、静观世界,抑或巴尔蒂斯的失孤寂、凝固永恒,都让笔者对绘画艺术的空灵、对生活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单位:海南省技师学院)
编辑杨婷
此外,表现题材与内容的多元化也是形成油画多元化审美的原因之一。讴歌中国梦、强军梦的国家主题,表现人民幸福小康生活的平民化内容都是油画的主体内容。画家在创作作品时,会融入具有中国特的内容与绘画技巧。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系列,到忻东旺笔下的农民工、冷军的超现实制作,都彰显了中国画家对本土语言和题材的探索,他们受到的关注也体现出观者油画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不同内容的作品,观者的审美标准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理解。
3.融合中西方特之美
油画艺术在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将走向中西文明融合的道路。现代中国油画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是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理解。画家将抽象的、写生的、建筑的、人物的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中国特的油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中西方两种美学标准在不断融合中到达最佳契合。
三、研究当代油画审美特的学术意义
1.提高社会价值评定
同一作品在不同人的眼中价值不尽相同,对油画审美特的探讨是为了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定。从美术批评的角度引导画家、观者乃至全社会的审美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呼吁更多优秀的画家用作品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
2.教育意义孤独的人生
通过探讨当代油画作品的审美特,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油画的艺术特与社会价值,有利于观者深度理解画评中给出的
结论,能够正确理解油画的本源精神与创作内涵,为画家今后中国油画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结语
当代中国油画审美特主要是审美多元化与文化融合的结果,探讨审美的意义主要在于提高社会的审美价值判断和教育功能,促进中国油画的繁荣发展。
注:该文系西安美术学院2018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X K 032。参考文献:
[1]邹勇.探讨当代中国油画中独具特的审美表现.美术教育研究,2016(4).
[2]秘云腾.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艺术的审美探究.大舞台,2015(12).[3]李俊锋.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艺术审美特征对比研究.艺术科技,2016(10).
[4]何小勋.比较视域下中国油画审美形态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6).
[5]宋卫东.对油画意象和写意的一点看法.当代油画,2017(4).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见习编辑王雨晴
编辑王旭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