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7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
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血虚的症状有哪些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
  ①果园里有梨树12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12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琵琶行重点字词
  ③果园里有梨树12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12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①、③、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 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树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②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让学生理解典型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还应将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之上:
  1、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要求能熟练地加以运用,让学生根据这样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导出行程、工程等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中,抓住题中的关键点(俗称中间问题)。例如:某人驾车5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有240千米,此人驾车几小时可以到达此题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不变量(速度),要抓住不变量就必须充分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就是速度不变,从而到解题的关键。这样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解题中要用到两个数量关系式,并将之正确运用,就需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
  (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________(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________,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以上是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在实际教学中,不论何种类型的应用题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让学生在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能自觉地去掌握更多、更广的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
较为坚实的学习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贝玲妃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单元,“观察物体”移到五年级下册。
  2.“可能性”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3.“数学广角”的内容进行调整。
  4.“简易方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及其他单元内容的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原三上移来。课标调整过后,新旧教材的衔接比较乐观,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点断层,仅有一些内容因为课标变化,要求降低,或者删掉或者往后挪动,本册第四单元“可能性”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孩子们在四下还学习了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知识,因为课标的修订,教材的编排作了较大的调整,使其更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当中应结合新教材的编排思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回顾,完备以前所学知识,形成更新的认识。同时本期还需补充遗漏内容“数字编码”、“观察组合小正方体”、“画轴对称图形”“鸡兔同笼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地瓜枣
  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