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赞赏的眼光看学生
作者:白淑艳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0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上的阳光。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教导与呵护,更需要教师的赏识、赞美与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威廉。詹姆斯等教育前辈是赏识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教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他强调: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国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卡尔威特的教育四块糖果赏识教育案例,成为我国赏识教育的佳话和典范。
        近些年,赏识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高度重视和积极效应,许多教师把赏识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方法去积极实践。本人在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并且
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赏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有一些不成熟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赏识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钻研、深入学习、认真体会、不断积累来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到学生的闪光点
        要赏识学生,首先是要发现学生言行的闪光点和潜质特长。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仔细留意观察学生,全方位深入学生职中,更多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更多的关爱学生,与学生互动互信成为朋友,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学生的长处和潜质。除了留意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交谈,向家长或同学侧面了解等方式,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观察了解途径。当然,融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互动只是形式,教师更应着眼于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思考这个学生有哪些优点,哪方面最聪明更能干,否则,了解学生是空洞的,赏识学生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