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习俗、诗词精选
来历:
⼋⽉⼗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温已凉未寒,天⾼⽓爽,⽉朗中天,为玩⽉最佳时令,⼈们多爱此时玩⽉,⾃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习俗的遗痕。在⼆⼗四节⽓"秋分"时节,是古⽼的"祭⽉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来。
在传统⽂化中,⽉亮和太阳⼀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古⼈对⽉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习俗的遗存和衍⽣。
祭⽉,在我国是⼀种⼗分古⽼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些地⽅古⼈对"⽉神"的⼀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节"是定在⼲⽀历⼆⼗四节⽓"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阴历(夏历),所以将"祭⽉节"由⼲⽀历⼆⼗四节⽓"秋分"调⾄夏历(农历)⼋⽉⼗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都有古⽼的渊源。
⽉⼉圆,⽉⼉亮,举头望⽉思故乡;秋叶黄,秋风爽,⼤地⾦秋果飘⾹;情义浓,吐芬芳,⼀声问候暖⼼肠;⽉饼甜,⽉饼⾹,团团圆圆添吉祥。中秋节快乐!
传说:
传说远古时,天上有⼗个太阳,给⼈间带来旱灾。后羿射下9个太阳,挽救了苍⽣,西王母赐其不⽼仙药。后羿舍不得吃,交于妻⼦嫦娥保管。后羿的⼀个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正值⼋⽉⼗五,⽉亮⼜⼤⼜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亮,长居于此。后羿⼼痛不⽌,于每年⼋⽉⼗五摆下宴席对着⽉亮与嫦娥团聚。故事:
据说,有⼀年中秋之夜,唐⽞宗和杨贵妃赏⽉吃胡饼时,唐⽞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脱⼝⽽出“⽉饼”,从此“⽉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习俗:
中秋的由来和中秋的故事
传统习俗有:祭⽉、赏⽉、拜⽉、观潮、燃灯、猜谜、吃⽉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和玩花灯。
赏⽉
在中秋节,我国⾃古就有赏⽉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即祭拜⽉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设⼤⾹案,摆上⽉饼、西⽠、苹果、李⼦、葡萄等时令⽔果,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西⽠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玩⽉颇为盛⾏。在宋代,中秋赏⽉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每逢这⼀⽇,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品,夜市热闹⾮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些富户⼈家在⾃⼰的楼台亭阁上赏⽉,并摆上⾷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共同赏⽉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风俗依旧,许多地⽅形成了烧⽃⾹、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亮、舞⽕龙等特殊风俗。
吃⽉饼
我国城乡众过中秋都有吃⽉饼的习俗,俗话中有:“⼋⽉⼗五⽉正圆,中秋⽉饼⾹⼜甜”。⽉饼最初是
⽤来祭奉⽉神的祭品,“⽉饼”⼀词,最早见于南宋吴⾃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样的饼形⾷品。后来⼈们逐渐把中秋赏⽉与品尝⽉饼结合在⼀起,寓意家⼈团圆的象征。
⽉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单》中就记载有⽉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饼的作坊,⽉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饼的外⾯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银河夜⽉”、“三潭印⽉”等。以⽉之圆兆⼈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之常⽣,⽤⽉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们的⼼愿,⽉饼还被⽤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特⾊。
在福建浦城,⼥⼦过中秋要穿⾏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宫求⼦的吉兆。上杭县⼈过中秋,⼉⼥多在拜⽉时请⽉姑。龙岩⼈吃⽉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三⼨的圆饼供长辈⾷⽤,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门中秋拜⽉前要先拜天公。
⼴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的习俗,主要是妇⼥和⼩孩,有“男不圆⽉,⼥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初
升,妇⼥们便在院⼦⾥、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燃,⾹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到”。⼋⽉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则流传⼴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元朝,对汉⼈进⾏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统治之苦,后⼈就取芋头与“胡头”谐⾳,且形似⼈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些地⽅也很盛⾏。塔⾼1—3公尺不等,多⽤碎⽡⽚砌成,⼤的塔还要⽤砖块砌成,约占塔⾼的1/4,然后再⽤⽡⽚叠砌⽽成,顶端留⼀个塔⼝,供投放燃料⽤。中秋晚上便点⽕燃烧,燃料有⽊、⽵、⾕壳等,⽕旺时泼松⾹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发给彩旗、奖⾦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为号的由来。江南⼀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中秋爱吃⽉饼外,必吃⾦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飘⾹之时应市,肥⽽不腻,味美可⼝。酒后必⾷⼀⼩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桂浆”,取名⾃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闭兮酌桂浆”。桂浆,⼀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糖及酸梅腌制⽽成。江南妇⼥⼿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合家赏⽉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出游街市称“⾛⽉”。
明初南京有望⽉楼、玩⽉桥,清代狮⼦⼭下筑朝⽉楼,皆供⼈赏⽉,⽽以游玩⽉桥者为最。⼈们在明
⽉⾼悬时,结伴同登望⽉楼、游玩⽉桥,以共睹⽟兔为乐。“玩⽉桥”在夫⼦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渚玩⽉,对⽉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桥上坐,⽉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桥。近年来,南京夫⼦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佳趣了。
江苏省⽆锡县中秋夜要烧⽃⾹。⾹⽃四周糊有纱绢,绘有⽉宫中的景⾊。也有⾹⽃以线⾹编成,上⾯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旌旗。上海⼈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罐。待⽡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七⽇⽌。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童以砖⽡堆⼀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置⼀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龙的风俗。⽕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上插有⾹柱。游⽕龙时有锣⿎队同⾏,游遍各村后再送⾄河中。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吃⿇饼、蜜饼等。有的地⽅也点桔灯,悬于门⼝,以⽰庆祝。也有⼉童在柚⼦上插满⾹,沿街舞动,叫
做“舞流星⾹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地神、扮演杂剧、声乐、⽂物,称为“看会”。
在北⽅,⼭东省庆云县农家在⼋⽉⼗五祭⼟⾕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种应节⾷品叫“麦箭”。⼭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婿。⼤同县则把⽉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元旦”,⽉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认为中秋⾬为苦⾬,若中秋节下⾬,当地⼈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泛⾈登崖,⼥⼦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西⽠。中秋有吹⿎⼿沿门吹⿎,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带礼物为先⽣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些地⽅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祭⽉、吃⽉饼外,还有⾹港的舞⽕龙、安徽的堆宝塔、⼴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湖看串⽉、傣族的拜⽉、苗族的跳⽉、侗族的偷⽉亮菜、⾼⼭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佳节
中秋节以⽉之圆兆⼈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珍贵的⽂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传统节⽇。
最雄浑的中秋诗词○
《望⽉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明⽉,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觉露滋。
不堪盈⼿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代名相,遭受奸⾂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写了这⾸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刚健,但⼜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五夜望⽉》
(唐·王建)
中庭地⽩树栖鸦,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诗先写中秋⽉⾊,再写望⽉怀⼈,展现了⼀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穷。
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夜吴歌·秋歌》(唐·李⽩)长安⼀⽚⽉,万户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关情。何⽇平胡虏,良⼈罢远征。点评:《⼦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这⾸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描写⽉亮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