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杜”杜牧
作者:***
来源:《课外生活(小学4-6年级)》2018年第11期
        本期大咖: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生卒年限:803~852
        称号:杜樊川,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职业:诗人、散文家、弘文馆校书郎
        家庭出身:官宦世家(宰相杜佑之孙)
        代表作:《清明》《赤壁》《江南春》等
        杜牧,晚唐杰出诗人,后世为了将他与盛唐时期的杜甫区分开来,而称他为“小杜”,有别于杜甫的“大杜”。
        杜牧深受杜甫和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在他的众多古诗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七言绝句”,比如《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它们有的意境优美、韵味隽永,有的立意奇特、见识高远,还有的古朴淳厚、雄壮豪迈,这些诗让杜牧从晚唐诗坛中脱颖而出。
        公元803年,杜牧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爷爷是三朝宰相杜佑,他的父亲也当过一些小官。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被人称为“杜十三”。
        妥妥的“官三代”呀!徒有“官三代”之名,而无“官三代”的命啊!
        十几岁时,杜牧就展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华。他在读书之余,还专门研究春秋军事家孙子,并写了多篇讨论政治和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有些还被当朝宰相李德裕所采用。
        不幸的是,在杜牧大约十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和爸爸就相继去世,他的家族就开始没落了。
        25岁时,杜牧完成了《阿房宫赋》《感怀诗》等著作,收获了一忠实的粉丝。
        虽然杜牧的官职并不高,但是相较于杜甫、白居易等人,他的政治道路还算是顺利的!
        26岁时,杜牧进士及第,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等职位。后来的十几年里,他辗转于扬州、长安、洛阳、宣州等地,在不同的地方任职。
        39岁时,杜牧因受他人排挤而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虽然官职卑微,但他一直做着利国利民的好事。
        47岁时,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由于种种原因,杜牧希望被外放为湖州刺史。经过多次请求之后,朝廷终于答应了他。在湖州的这段时间,他写诗交友、以文会友,度过了一段非常闲暇的暮年时光。
        49岁时,杜牧因病去世。
        大家好,咱们又见面啦!今天的嘉宾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掌声有请!
        嘿,各位观众朋友好!在下杜牧,你们也可以叫我“杜樊川”或者“杜十三”。
        我们都知道,您是非常擅长写七言绝句的,比如《清明》《赠别》《赤壁》《泊秦淮》等,多得我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呢。今天只想和您聊聊《山行》这首诗。
        好的,非常乐意。
        当时是什么情境,让您写下了这首诗呢?
        那是一个深秋时节,枫叶泛黄、山林幽静,本身就是一幅很美的画面。而我正好驾着马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我抬头仰望,在云雾缭绕的那端,隐隐约约有着几户人家。我收回目光,又被眼前的枫林晚景所吸引,于是我将车停了下来,静静地欣赏这片比二月春花还要美的景。看着看着,我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句诗。
        哇,透过这四句诗,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美景,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这是因为词汇运用得恰当吧。你看,我在开头写了山路,用了一个“远”字突出了山路的绵长,用“斜”和“上”相互呼应,描写出山势的高和缓。这样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画面,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您的重点其实是枫林的景,却用了两句去写山路和白云,岂不是有些浪费笔墨?
        非也,非也。前面写山路和白云的美,其实是为后面的枫林做铺垫,通过前后映衬,才能更加凸显枫林的美丽。
        大家好,我就是人称“小杜”的杜牧。很多人都知道“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可是你们知
道“小李杜”吗?那就是李商隐和我啦,我们二人在唐朝诗坛上也是很有地位的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我的一首七言绝句——《赤壁》。
        这首诗是我经过赤壁时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一提到赤壁,大家都会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孙权和刘备联手,最终战胜了曹操的军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
        我伫立于这片古战场上,无意间到了一支被折断的铁戟。它虽然在水沙之中浸没了多年,却丝毫没有被销蚀的痕迹。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总觉着它是一件来历不凡的“神器”。果不其然,仔细磨洗之后,我发现这支戟竟然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于是我惊喜地写下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暗示了此地曾有过战争风云,为后面的联想做了铺垫。
        想当年,曹操乃一代枭雄,若不是周瑜有东风相助,又怎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如果那天,东风未来,结局恐怕就是曹操取胜,并把大乔、小乔两位绝代佳人关进铜雀台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首诗虽然表面上我是在感慨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实则是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没有“东风”助我实现理想。我空有一身的才华和济世救民的能力,却生不逢时,不能大展宏图,实在是太遗憾了。
        很多人一定想不到,刚正不阿的杜牧居然也走过“后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杜牧参加进士考试的那年,有一个名叫“吴武陵”的太学博士特别欣赏杜牧的才华,于是就向当时的主考官崔郾力荐杜牧,他说道:“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些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一篇文章,说这个作者有‘王佐之才’。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名叫杜牧的考生写的《阿房宫赋》。这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崔侍郎你这么忙,一定没空看,不如趁现在我为你朗读一下吧!”还没等崔郾回答,吴武陵就字正腔圆地朗读了起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崔郾一听,也称赞不已。
        吴武陵见状便趁热打铁,希望崔郾能直接将杜牧内定为状元。这下可让崔郾犯了难,他推辞道:“吴老先生啊,状元已经被其他人预定了!”吴老依然穷追不舍,大声说:“如果当不了状元,让他第五名进士及第也行啊!”见崔郾还在犹豫,吴老便说:“如果还是不行,
你就把这篇文章还给我,你自己去写得比这更好的文章吧!”无奈之下,崔郾只好答应了吴老的要求。就这样,杜牧还没考试,便有了进士之位。
        当崔郾和其他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就有人反对说:“杜牧虽然才华横溢,但资格不足以成为进士。”崔郾为难地回答:“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就算他是个屠夫或者卖酒郎,我也必须让他当进士。”
        这场考试虽然让杜牧的进士含金量大打折扣,但他却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后来的殿试中获得了皇帝的好评,从此顺利踏上仕途,名满京城。同年,他又因过人的才华,被授予弘文馆教书郎的职位,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杜牧江南春
        樊川居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吴武陵:你小子,诗写得还是那么好!
        樊川居士回复吴武陵:多谢吴老先生赏识!
        杜秋娘:“纷纷”二字用得真好!
        樊川居士回复杜秋娘:谢谢!
        牛僧孺:写得好有意境啊!
        张承吉:兄弟,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