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为例,从语文教学角度探讨了思维品质
的培养,启迪学生从更多角度,
更广阔的范围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文化与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品质培养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学到《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规定学时为一课时,
我在完成一课时的授课之后,从培养学生思维精神、
品质品德以及人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又延续了一课时,
具体教学内容及过程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要求同学们搜集古人的送
别诗和关于黄鹤楼的相关资料。今天的课,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不一样的古诗欣赏方法。
二、探讨内容(一)李白为什么要在黄鹤楼上从孟浩然?古
人送别诗很多,从出行方式区分,
一般分陆上送别和水上送别两种方式。陆上送别一般在早晨,
例如我们学过的一首唐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个送别就选择了早晨,浥“渭城朝雨轻尘”,而且地点多为长亭,唐诗中以在霸陵为多。
水上送别则多在傍晚,例如白居易的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而且是泛指了的南浦。但李
白为什么会选在黄鹤楼上送别?答:
因为①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②黄鹤楼有着美丽的传说③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能像黄鹤一样翱翔天空,神游世界④中国唐朝时期儒、道、释三家思想对当时的文人有深刻的影响,李白被称为诗仙,选此地点可以看出李白对道家思想的倾慕。
(二)孟浩然为什么要去广陵?
答:是游历。当时的孟浩然虽然是隐士,但他和古代大多数文人
墨客一样,对于游历是有很大兴趣的。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
不如名师指路。孟浩然是在完成他人生的第二步啊。
(三)“故人”是朋友的意思,但李白和孟浩然是怎样的朋友?答:知己型。他们互为知音,是益
友,是忘年交。李白曾说:
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无。《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谢觉哉《交朋友的道理》
中说:所以我们要知道“择交”,要交益友,不交损友。
(探究题)(四)“烟花”,书上注释是“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同学们认为这样注释准确吗?答:不准确。老师认为这里的“烟”指的是诗人站在黄鹤楼
或长江边上,向远处眺望,只见水天茫茫,一层薄薄
的云雾在天空上漂浮着,就像一层层缭绕的烟雾。“花”是和后面的三月相关联的,指暮春的落花时
节,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时节又逢
君”及《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属同一时景意。
因此,当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再说像书上注释的视觉形
象怎么可能出现呢?
无论是场景还是视觉形象都不可能出现。全句正确意思应当是:长江上的烟雾笼罩着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故人下扬州而去。
(五)“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上船只很多,作者为什么要说“孤帆”?答:长江上船只很多,但
作者眼中只有乘船而去的孟夫子,
其他船只对作者来说都是视而不见,故说“孤帆”,这是其一。其二,知音难觅,孟夫子走了,作者感到内心惆怅孤
独,所以一语双关,用“孤帆”替代。
(六)“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还有其他含义吗?
这句写景,我们上节已经讲过,但诗人在这里还有深一层的含义,即诗人的失意、忧愁、伤感,也就像这万
古不息,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样。作者的另一首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词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同是这
个意境,所以,作者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三、结束语
中国古人云:疑乃觉悟之机,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巴尔扎克则说,
生活的智慧在于凡是都问个为什么。虽然我们不能对诗中或其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都搞清楚,但今天老师算是给同学们提供了另类的读书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四、补充说明
这一课时是探究型课程教学方法,
答案不要求标准统一完美,只要有闪光点即可。这里我引用《文学概论百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闵
开德,黄书雄等编)之
《什么是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怎样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中的一段话,文学欣赏除了民族的、时代的、
阶级的差异外,还表现为个人
(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加,下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可以表现在对作品内容
性质的理解上,又可以表现在对作品领会的深、
广程度上。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在于欣赏者的主观方面,由于不同欣赏者主观境遇的种种不同,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可以是正确的,
也可以是歪曲的,甚至是错误的;可以侧重欣赏形象的这一方面,也可以侧重欣赏形象的另一方面;引起欣赏者感情交流的可以是这一部分,也可以是另一
部分。在基本上都喜爱某作品的情况下,
是否都能欣赏到它的全部妙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正
是这种
情况(《文学概论百题》第187页)。照顾这种个人喜
爱,击发思想火花,激发另类思维和探索精神,
应当成为语文教学中另类教学的一个新选项。又例如:《寻隐者不遇》中为什么到松下问童子?作为苦吟诗人的贾岛显然是有着深沉的考虑,我们可想这么几个问题。①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高洁、坚韧等文化寓意,它常常是隐士的象征。孔子曰:岁寒知松柏之
后凋也。②这棵树长于何处?
从问答看,显然生长在隐士的居所或附近,隐士以松为邻,
依松而居,这和陶渊明种菊是同理,是隐士刻意为之。③作者专门
写松,显然是作者对隐士的赞美,
是应用了象征的手法。而作者又写是在松下问,
写了松的高大挺拔,表现的则是作者对隐士的景仰,真可谓是巍巍乎泰
山!言师采药去,师采药,
采的是什么药?是身病的药,还是心病的药,抑或是疗世的药?为什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大象无形”(老子《道
德经》)啊!虽然观点不一定正确,
重要的是激发同学们的质疑精神,培养思维习惯,调动学习兴趣,把
对课文的枯燥学习变成对知识文化的愉快探索之
旅,而如此“成岭成峰细思量,黄鹤飞去又飞回。”学
生学到的不仅是课本的知识,还会开放出思维精神、
人文精神的艳丽花朵。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参考书》.四年级上册教学参考.
[2]《新唐诗鉴赏辞典》(333-334页,497-49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新一版.《文学概论百题》第187页.
摘要:教学过程中,导入是起始环节,
那年花开月正圆 迅雷下载导入的好坏直接关乎一节课的成败,尤其对于学习节奏紧凑的高中课堂来说,
有趣的、联系生活情境的导入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随着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实施,
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高中生物学生活情境性课堂导入的优越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一线高中生物学教师来说,生活情境性课堂导入并没有被积极
地运用,多数教学仍然被应试教育统治。由此,
本研究首先对生活情境性课堂导入的作用、原则、理论依据等进行阐述,继而结合实际的现状调查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基于此进行策略构建,
最后运用实验检验策略的有效性。以期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情境;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的序幕,也是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有初步感知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导入虽然占据课堂时间不多,但巧妙的导入却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通过情境导入,让
学生在情境中去探究新的知识。学生的兴趣会更好。在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中,以生活为出发点,
结合生物课程性质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而选择相应的导入方法,摒弃单刀直入的讲授方式,这对提升生物教学效率将大有裨益。
高中生物学知识相较于初中阶段更加晦涩难懂,有较多部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
例如DNA 的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及
形成过程。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是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的事物,学生对于这部分事物的直观经验更丰富也更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一堂课的初始的导入环节如果能够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和立体的现实链接起来作为导入
的方法,那么学生便能够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更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整堂课中。学生在有兴趣、
能理解的情况下便有强烈的意愿跟随教师的
引导,深入学习。因此生活情境的应用充分满足了要求:既有趣又易于理解,所以开展生活情境性课堂导入教学尤为重要。
一、情境导入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程改革在全面深化,但由于高考模式
的存在,使大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学生成绩,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停留在浅层学习,既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性思维、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深度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且生物学科中有一些抽象
的概念和复杂的结构、生理及生命现象,由于学
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情境,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难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在
这个过程中独立思考,
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知识,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真实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和探究技能。所以,将真实有效的情境教学运
用到生物学课堂中,使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让学生通过表面的直观知识去探索深层意义,探索生物的本质,
启发学生思维,改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郭丽芳情
境导入课堂︱︱︱
以高中生物为例
成岭成峰细思量,
黄鹤飞去又飞回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小学蔺改梅
———学生思维素养例谈
164讵周刊
变浅层学习的现状,达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本身也体现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批判性理解、积极主动的内部学习动机、注重反思、重视知识迁移应用及问题解决等都属于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而这些特征与生物学核心素养之
间具有很多契合部分,都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注重知识的批判理解、强调知识的建构和信息的整合、能将知识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等,因此深度学习是一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途径。本研究从情境教学和深度学习的研究基础出发,将情境教学策略运用于学生生物深度学习中,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生物成绩、深度学习情况调查,探索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深度学习中的效果,以期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的参考和建议。
二、情境导入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
情境导入是指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良好恰当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于知识学习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情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而生活情境属于其中的一种教育情境,生活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一种固化的方式,范围较广,任何生活中的事物实例,或者能够反应生活的事物都属于生活情境创设的范畴。
例如,在讲授“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这节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几张警察在利用DNA 指纹识别技术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场景图片,然后配以这样的叙述:“在案件侦破过程中破案人员经常会在犯罪现
场收集血液或者毛发等物品,通过DNA指纹识别技术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对,因此这是破案人员经常使用的一项技术,相信大家在电视剧中也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给学生解释完图片上的内容后,学生会对这项技术充满好奇,这是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场景,非常具有真实性,此时教师就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此时学生的兴趣感十足,并且主动性极强。在这样的氛围中顺势引出问题,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什么DNA就能够显示出特定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呢?为什么不会显示别人的信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内容——
露娜怎么玩—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三、结束语
大班个人工作计划情境教学策略对高中生物学的深度学习有促进作用。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学习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能力的生成无法脱离实践,实践一定要浸润于具体情境中。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知识和概念嵌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不断修正论证主张,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结合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灵活迁移应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尹腾海.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高中生物学问题情境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2]钟蔚涛.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设计举措[].当代教研论丛,2018(7):77-77.
[3]陈琼颖.情境创设导入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J].新课程(下),2019(08):179.
[4]谢先俊.设计情境,创有效课堂教学——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4(02):146.
摘要: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淡化文
体,但淡化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是在同一命
题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而一旦选择了
文体,就需要强调这个文体的规范。因此,在高考
作文写作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强化文体意识。
关键词:高考写作;文体意识;强化
浙江卷从2004年自主命题开始,都是话题
正确的刷牙观是作文和命题作文,从09年出现了一种更富灵活
性,新鲜性和开放性的,也更能发挥学生主观能
动性的题型——
—新材料作文题。而这些新材料作
文题对文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文体自选。
淡化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考生可以发挥个
人专长,写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但
是,在写作时一定要强调文体的规范,如果随心
所欲,天马行空地写作,结果可能是思想这一野
马的缰绳无法及时收回而使文章的主旨不能有
力地体现,成了一篇内容空洞,立意不明,甚至可
能是不完整的文章。其实有些考题虽然没明确规
定文体,但却隐含了文体。2016年的作文题目是
《虚拟与现实》,要求“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
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2017年作文是关
于“三本书”,问“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
的观点加以评说。”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浙江精
神”问“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
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验是记叙,思考是论述。2019年就“作家与作
品”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2020年就成长道
路上的问题谈谈体验和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体验是感性的,属于记叙类;思考是理性的属于
议论类;论述类、评说是议论类的。从近几年浙江
高考作文考查来看,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还是比
较强的。那么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强化文体意
识,学生又怎么能在考场作文中体现自己的文体
意识呢?
浙江考试说明中对于写作提出了一项基本
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所谓“符合文体要求”,知音难觅
指的是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并用这种文体
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要求规范的写作。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强化文体意识。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考场最常
见的一种文体,也是几种常见文体中写作难度最
大的一种,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它对逻辑思维的
要求很高。但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较为突
出的问题就是问题意识不明确,议论性不强。
前段时间出差,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这一作文
题: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自然美、人格美、缺
憾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的体
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明确了文体为议论文,但是81位学生中,有
46位同学写成了随笔类型的文章,18位同学确
实写成了议论文体,但是没有明确的观点,只有
极少数同学的文章有明确观点,并能在每一段落
的开端有分论点,有相应的论据。
有一学生的文章是这样的:
我们习惯于将美这一词来形容外貌的美丽,
却忽视了美更广的内涵,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美,
只要用心感受,就能体验到它。(文章一开篇点明
了观点)
……
从舌尖美到家园美,从家园美再到心灵美,
美带给我们的是味觉、视觉、触觉等各个感官的
敏锐触动,只有人人用心去体验生活中的美,社
会才会充满爱,社会才会更和谐。(结尾部分指出
了用心体验感受生活中的美的好处,点明了文章
的中心)
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讲了大量生活中的美,
却忽略了议论文最关键的因素——
—论据,因此这
淀粉分解成什么糖
不能算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这位学生的文
章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文章主体部分论点不明
确,所举的事例,所讲的道理,所发的感慨都不能
很好地围绕中心进行论述。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把
它和议论文挂起钩来,这样的文章即使文笔再怎
么优美,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也是很难在考场
作文中拿到基本分的。
再来看一篇文章《美的含义》:
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自然美,人格美,缺
憾美,语言美……而美的真正含义需要我们有一
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开
篇点题,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我们不刻意改变它,把
真正的美展现给他人……但是有些人为了美丽,
不惜金钱、痛苦去整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论证什么是自然美)
人格美,心灵美的重要方面。标志着人在自
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达到的高度。这需要我们
去发现,小悦悦事件中很多车辆和行人经过,却
没有一个人帮她,救她,这体现了心灵美的缺失。
但是我也看过这样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人
累得坐在了地上,天很热,经过的人没有谁去扶
她,但一位男孩经过此地,用扇子为老人挡太阳,
这一挡就是好几小时,直到老人醒来才离开……
(在这一段中学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
证,且不说论据怎样,但是条理清晰地证明了人
格美这一分论点)
缺憾美也是一种美……
生活中,还有许多美,但是需要我们用发现
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在这些美中体验生活,
感知生活的乐趣,品味美的含义。(文章的最后一
段,照应第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这位学生的文章明确了观点,也有充分的论
据,但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基本是这样一个模
式——论点+个别事例,缺乏必要的议论,有时
候这种模式可能会使论点无法立足。
作文体学视野中,“问题意识”是个值得深入
研究的课题,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品格,且直
接关联着写作思维和操作行为,所以高中生作文
的文体意识不能丢弃。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
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一定要强化文体意识,自
觉按照文体要求规范写作,因为在浙江考试说明
中对文体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在阅卷时“文
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因此,高考作文中的文
体意识的强化不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自己
的事情,只有确定了文体,并中规中矩地把文章
写下去,才能在考场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武国屏.《高考作文:要强化文体意识》.《语
文报·高中版》,2007年592期.
[2]邓春莲.《高考要重视作文文体意识》.《现
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2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中学刘琴芬
—浅谈高考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周刊讵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