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一、说明文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分两类:  实体事物
              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4、考查说明对象:
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
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五、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六、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子、、打比方、说明文的方法作比较、分类别(常见)
摹状貌、引  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附: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七、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
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
答题: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八、其它题型
1、标题作用:①点出说明对象;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作用;③(新颖、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指代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最近的一句话。
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