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水”与应用地质
 
  摘 要  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如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风水”---朴素的应用地质学,对风水有更准确、合适的定位,无疑会使更多的人对风水学有更好的理解,从而使风水学这一远古传承能与时俱进,千古流传。
关键词   风水理论;地质认识;风水与山脉;传统园林;风水理论与科学; 影响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 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也许一看到“风水”这两个字,许多人都会把它与迷信联系起来。且不说风水先生手拿罗盘神秘兮兮的样子,单就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已经使常人看来深不可测。但是用现代科学,尤其利用地质科学的观点检视“风水”,便能发现“风水”中有许多地质科学的奥妙。其实,不少学者认为,“风水”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积极探索的成果,是“朴素的应用地质学”,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 与“风水”有关的地质认识及报道易经风水
1.1  法国《周末三日》刊关于建房选址的报道
    据法国《周末三日》刊1992年4月2日报道: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建房子就是一块地,挑选一张房屋设计图,那么你应该彻底改变你的理论,认真学一学地球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那么,什么是地球生物学呢?法国全国农艺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学家蒂埃里.阿尔诺的解释是:地球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体器官健康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如果你认为躲在家中便能平安无事,那就错了。当你一闭上眼睛,周围的振荡波便会侵入你的体内,杀伤你的细胞。这种袭击非常隐蔽,你毫无感觉,而且夜复一夜,每当你体内防御系统处于休息状态时便会受到袭击。蒂埃里.阿尔诺说:“我们知道人对天然磁场有敏感的反应。我深信某些地质因素---不同的土质---对于人体器官会产生影响:花岗岩质土地内含有放射性元素氡,它能增加住户患肺癌的危险。此外,空气离子化使人感到紧张和疲乏也已得到证实。 
1.2  李四光教授谈“风水之另一种解释”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1923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做了一场题为《风水之另一种解释》的演讲,他认为:伦敦之所以为伦敦,有人以为纯系偶然,其实大谬。伦敦地盘的构造像一个盆形,故名伦敦盆地。盆中都是为四边翘起中间凹下的地层填满。那些地层的构造对于造天然喷水井非常相宜。因为有这种天然的便利,所以当初有许多人家积居在伦敦盆地的中间,渐渐繁盛,于是才有今日的伦敦。巴黎之所以为巴黎,也可用同样的理由解释。不要说这种大地方,就是极小的一个村落,一条道路的存在,只要仔细的考察,往往能出地下的原因出来。比如一个小折皱;或是一个地层中的小裂缝;或是一层特别的岩石的露头,都可为收集居民的原因。常在实地调查地质的人,都知道这种奇怪的事实。综括以上种种,我们现在敢下一个断案:那就是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那种势力的作用,常连亘不断。它的影响虽然不能见于朝夕,然而积久则伟大而不可抗。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怎样能逃脱这种熏陶作育的势力?这
种势力千变万化,运行各异其方。各地居民受其影响者,各具特殊之性。于是甲地的人民长于某种制造,乙地的人民工于某种美术,倘若各地人民逐渐发挥其天赋的本能,彼此和合,彼此补助,小而言之一地或一国的文化,大而言之全世界的文化乃得尽性尽量发展。我很希望政治学者社会学者解决种种实际问题的时候,把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一层纳入考虑之中。
1.3 波兰华沙“马路百慕大”
  波兰华沙有一条街道,其中有一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司机驾车路过无不提心吊胆,行人也担惊受怕。人们称它为“马路百慕大”。科学家经过仔细考察发现,原来在这条路的下面深藏着纵横交错的地下水暗流,它产生的辐射干扰了人的大脑神经,使之发生错乱所造成灾难。
1.4 真正的好风水必与地形相关
  南京某山庄虽然楼盘很别致,景观怡人,据说花30万元人民币请了台湾的风水师进行了“风水”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地形的影响,在2002年的一场大雨后,山洪携带泥沙涌进居民家中,使许多家庭遭受很大损失。
  山东某市一处居民楼建于1989年,从1997年起至今,其中一个单元的12家住户有6人患了肺癌。有几家请来“风水”先生,进行了改门、照妖镜、符咒等处理,但没有任何效果。后来笔者建议他们做一下放射性检测,结果发现氡气严重超标。原来这个单元的下面有一条新构造断层,逸出的氡气在通风不畅的居室内不断富集,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伤害,最后导致癌变。
  著名土壤学家赵其国院士最近撰文呼吁---“还地球一个净土”。他认为土壤的污染使我们的食物链受到威胁,最终影响人类生存。试想,你吃的是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呼吸的是受污染的空气;天上降酸雨,地下冒氡气,即使居住在皇家风水宝地,大概也不会长寿。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如果不把地质环境因素放在主要位置,传统的风水术最终将被抛弃。
1.5地质科学在“风水”的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所列举的科学家的见解以及具体事例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已经证明了地质科学在“风水”的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读过一些古人有关“风水”的论著,考察了一些都城、名镇、寺庙及古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选址艺术,认为“风水”从起源到发展基本上都是
沿着朴素的应用地质科学的方向前进的,但是从内容到形式却浸染了许多迷信的彩,需要我们用科学的观点正本清源!
  2 “风水”---朴素的应用地质学
2.1 “风水”之古今论
  著名风水考略家史箴先生撰文认为:“风水”别名地理,或为地学,故风水家又多称地理家、地师等。地理一词,最早约在春秋战国时出现。《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唐代孔颖达疏云:“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地理”。王充《论衡.自纪篇》:“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在《汉书.地理志》中,地理更有疆域政区建置沿革之意,首开后世大量地志著作先河。此后,凡有人擅长山川地形专门知识者,便说“精通地理”。
  地理与风水术相关联,除《周易.系辞》所云外,比较明确的是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其谓:“昔皇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从唐宋以后,冠称“地理”的风水术书便大行其道。
    2.2 “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良田千顷,山林葱郁,河水清明。这也许就是人们看北京老城、中山陵的气势,总是能不自觉体会“风水宝地”的许多奥妙的缘由吧。
  2.3“风水”的地理五诀
风水家选择吉地的一般次序是“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六项。各宗派具体做法与理论略有不同,但在地理书中一般都察看地理的五项要素:龙、穴、砂、水、向,这便是风水形势派所提倡的“地理五诀”。地理五诀中每一项都
有一套选择的方法,其分别称为“龙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又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风水”的地理五诀已经有朴素的应用地质学的萌芽,在现代建筑环境选址中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4“风水术”对山脉的五种形态划分类型
“风水术”对山脉是据其形态划分的,分五种类型(木、火、土、金、水)。其形态如下:(1)木山:山形圆滑耸拔,直刺天空。此形可能代表树干。(2)火山:形如一团烈焰。因其酷似毛笔,通常称这种山为文笔峰。(3)土山:形如平坦的屋顶或中文“几”字。换一种说法,即为顶部平坦,山坡陡峭的突出体。(4)金山:山形高大,顶部圆滑没有尖棱锐角,形如地面上巨大的球体。(5)水山:形如水波或活蛇。由很多起伏和缓的山丘连缀而成的山脉即属于此类。这种分类仅仅从山体的外形考虑,是非常片面的,由此而得出的吉凶结论肯定是不可靠的。且不论大自然沧海桑田的转换,就是现代人类的开山采石,也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把一座小山采空。
当地面情形随时间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时,山体的五行又如何描述呢?
  从地质科学分析,建筑选址应重点考虑山体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避开风化带、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隐患地段。对建筑选址影响较大的地质条件主要是断层。断层形成的时代越新,其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原则上应避免将建筑物跨放在断层带之上。
  2.5 风水理论中的选址和建筑防御水患介绍
  风水术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所以“寻龙择地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水受到了风水家的特别重视,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凡寻龙至山环水聚,两水交汇之处,水交则龙止。如扬州、梧州、成都、武汉、重庆、桂林、天津、上海、南京、南昌、长沙、西安、太原、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兰州等城市的形成便与此有关。由于水流的弯曲缓急千变万化,风水家也将水比作龙,称为“水龙”,堪舆书《水龙经》是专门讲水系形势与择地之关系的,其汇总了上百种关于阴宅和阳宅的吉凶水局,以供人参考。《卧龙经》更专门讨论了水龙寻脉的要旨和法则。“然水有大小,有远近,有浅深,
不可贸然见水便为吉。当审其形势,察其性情,别其吉凶,以作取舍定之标准。”风水家取舍水的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的,“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认为来水要屈曲,横向水流要有环抱之势,流去之水要盘桓欲留,汇聚之水要清净悠扬者为吉。风水理论中对水的认识除了考虑了灌溉、渔盐、饮用、舟楫、设险之利处,还很注重对水患的认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水的刚柔两面性,水淹、冲刷、浸蚀等水害使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合理选址和建筑防御水患等措施。
河流在地形、构造、岩石等的限定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弯曲婉转的状态。由于水力惯性的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断淘蚀坍岸,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既无洪涝之灾又可扩展基地,发展住宅。同时,冠带状的曲曲水流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而“反弓水”被认为会“退散田园守困穷”,十分不吉利。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故可多为今日选址所借用。如选择河流凸岸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的台地作建筑基地等。